摘 要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基地之一。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巴彥淖爾市農業的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總結巴彥淖爾市農業種植業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實施科技驅動策略,推動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采取科學施肥與土壤修復措施,保持土壤質量;發展智能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行生物防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等對策。
關鍵詞 農業種植管理;科技驅動;可持續發展;內蒙古巴彥淖爾市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29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農業生產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的同時,面臨著技術創新不足、土壤退化、水資源緊張及生態失衡等多重挑戰。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地政府和農業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筆者深入分析了巴彥淖爾市農業種植管理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對策,以期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種植結構的優化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實現高品質、高產量、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1 農業種植業概況
巴彥淖爾市地處內蒙古西部,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耕地面積達91.51萬hm2,種植業發達[1]。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苜蓿等飼料作物及馬鈴薯、甜菜等經濟作物也占有一定比例。近年來,隨著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優化,農作物總產量穩步提高。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人口壓力持續增加、土地資源有限等因素,巴彥淖爾市的農業生產面臨土壤肥力下降、灌溉用水緊張及病蟲害頻發等諸多問題[1]。因此,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地政府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巴彥淖爾市大力推廣套種模式,選擇適宜的作物搭配調整種植結構,實現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小麥和玉米輪作的基礎上,根據土壤條件和水資源情況,適當交替種植油菜、甜菜等經濟作物。同時,采取科學施肥,每年測土配方施用復合肥,補充維持土壤肥力。在灌溉方面,推廣微噴和滴灌等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生態環境監測和病蟲害防治預警系統,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不足
巴彥淖爾市作為內蒙古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其農業科技進步對提高谷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地方財政和技術力量有限,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仍面臨諸多困境。1)巴彥淖爾市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新技術研發能力較為薄弱。近年來,巴彥淖爾市財政用于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十分有限,無法滿足新技術推廣應用的資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種植業發展。2)農業技術人員數量少,技術推廣不足。據統計,巴彥淖爾市每667 hm2農田僅配備1.5名農業技術人員,與內蒙古平均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影響了各類農業技術在田間地頭的推廣應用[2]。3)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巴彥淖爾市的農業科研院所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長期以來,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導致許多前沿技術難以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
2.2 土壤肥力下降
巴彥淖爾市因連續種植和過量施肥,土壤質量明顯下降,已嚴重制約農業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1)長期種植單一農作物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例如,小麥連作在當地的種植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超過1/2的耕地長期單一栽培小麥,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土壤中的磷和鉀等關鍵元素顯著減少,磷的可利用率降低,鉀的交換性也大幅下降[1]。2)過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質量惡化。為追求高產量,部分農戶大量施用氮肥,導致地力快速衰竭。化學分析顯示,部分連作麥田土壤堿化現象嚴重,有效磷的過量累積抑制了鋅、鐵等微量元素的吸收[3]。3)缺乏科學的土壤修復措施。長期以來,農戶對土壤測試和改良的投入嚴重不足,很少采取適當的間作休耕、有機肥還田等措施維系土壤肥力,難以實現農業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灌溉效率低,缺乏先進的節水技術
作為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巴彥淖爾市灌溉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對保障農業種植業穩產高產起著關鍵性作用。但受自然條件和技術因素的制約,巴彥淖爾市灌溉用水效率仍然較低。1)巴彥淖爾市年均降水量為250~400 mm,遠不能滿足農作物對水資源的高需求,大幅度增加灌溉強度是當下的現實選擇[4]。然而,目前常規灌溉方式流失耗水嚴重,灌溉水利用率較低。2)缺乏先進的節水灌溉設施和技術應用。據統計,巴彥淖爾市僅有少數灌區配備了管道、渠系等基礎設施,微噴灌和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的推廣率仍然偏低。
3)各地區、各種植主體間缺乏統一的水資源利用規劃,導致無效用水問題頻發,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
2.4 生物多樣性減少
巴彥淖爾市農田生態系統中,長期過度依賴化學農藥的病蟲害防治,已嚴重威脅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1)農戶大量使用高殘留和高毒農藥,嚴重破壞了農田生物多樣性。據統計,2019年巴彥淖爾市每公頃農田化學農藥使用量高達9.2 kg,是國家平均水平的
1.1倍[5]。高強度藥劑噴灑使多種天敵昆蟲瀕臨滅絕,也打破了病蟲害種群與天敵種群間的動態平衡。2)土壤檢測發現有機磷和有機氯類農藥廣泛存在于麥田和玉米地土壤樣本中,最高檢出量遠超國家和地方標準。3)長期以來,巴彥淖爾市的農業技術人員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依賴于藥劑噴施,而對于生物技術、物理技術及種植管理措施等綜合性防治手段的應用則顯得相對不足,這種單一的防治思路不僅難以從根本上減少農藥的使用,也無法有效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化與保護。
3 對策
3.1 實施科技驅動策略,推動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
為有效推進巴彥淖爾市農業科技進步,實現高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應積極采取科技驅動策略,大力加強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體系建設。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充實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的資金保障。①加大對農業科研院所的經費支持力度。在巴彥淖爾市財政預算中,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經費標準,確保各級科研機構的科研經費需求得到滿足,鼓勵開展適應當地種植業發展的技術攻關,使之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②加強農技推廣站及基層推廣隊伍的人員配備。例如,按每667 hm2農田配備2名推廣人員的標準,到2025年要新招聘100多名高級農技人員。此外,巴彥淖爾市需要逐年提高工作津貼標準,充分調動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2)構建分工明確、權責統一的科技創新體系。在自治區與市級財政的共同支持下,組建市級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整合各級研發機構與高校力量,并建立明確的技術需求與成果轉化機制。例如,針對小麥高產栽培關鍵技術需求,科創聯盟可統一組織各職能科研單位開展配套技術研發,形成適宜巴彥淖爾市區域條件的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再由推廣站與基層人員推廣,實現規模化應用。3)充分發揮企業主體技術創新作用。通過政府采購服務等方式,引導和支持當地農業企業參與科技攻關及成果轉化,特別要推動其與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共同研發適合當地實際的核心農業技術,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3.2 采取科學施肥與土壤修復措施,保持土壤質量
為有效保護和提高巴彥淖爾市農田土壤質量,實現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科學施肥與土壤修復相結合的土壤管理策略。1)推行土壤測試與配方施肥技術,實現科學合理的營養管理。土壤測試包括pH值、養分含量及鹽分檢測,并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土壤大數據平臺。在此基礎上,利用土壤測試結果制訂科學的個性化肥料配置方案。同時,嚴格執行配方施肥技術,確保施用量、比例及方式符合土壤營養需求。根據巴彥淖爾市連作麥田土壤pH值偏低的特點,適當增施鈣鎂肥,以平衡土壤pH值,確保養分的最佳利用率。2)為恢復土壤肥力,可在兩季作物之間種植綠肥作物或撒施畜牧糞便有機肥,進行土壤修復。技術路線可采取夏玉米收獲后實行番薯與油菜的混合間作,待長到花期,進行翻犁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并固定氮素。3)調整種植結構,合理輪作。①優化種植結構,提倡合理的輪作制度。具體來說,應適當限制小麥的連種,轉而引入高粱、豌豆等多樣的雜糧和豆科作物,以期打破土壤中單一養分的過度消耗局面,實現土壤養分的均衡利用。②合理確定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控制蔬菜等高投入種植,以確保種植結構的合理性,保持土壤肥沃。
3.3 發展智能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提高巴彥淖爾市農田灌溉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節水與高效,必須大力推廣智能微灌等高新節水灌溉技術和模式。1)全面升級水利設施,在各市縣和旗域內構建先進的綜合水利網絡。這一系統將整合高效蓄水、水資源分配及精準微灌功能,以確保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例如,在主要種植縣建設總長500 km的地下管網,使75%以上的耕地實現管道直灌,為推廣微灌技術奠定基礎。此外,統籌區域內水資源,新建高標準水庫和塘壩群,增強水源調節能力。2)大力整合和示范多種微灌技術。結合土壤滲漏性能和作物用水特點,選擇適宜巴彥淖爾市條件的多種微灌技術進行推廣應用。例如,膜下滴灌適合蘋果、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節水栽培,微噴灌技術可廣泛應用于谷物、雜糧等普通農作物。要因地制宜選擇推廣模式,建立一批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微灌示范基地,提高巴彥淖爾市微灌技術的應用水平。3)深入推行智能化灌溉管理模式。充分應用物聯網、移動通信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實時監測和智能化決策的灌區調度系統。在重要的管道和水庫點位建立水量、電導率及微生物監測設備,通過數據采集終端和無線網絡將信息傳輸到系統后臺服務器,實現用水變化和水質安全的全面監測。服務器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智能判斷區域內各灌區的用水需求變化,動態優化調度方案,精確控制各閘門和水泵設備,實現水資源精細化、精準化的配送與利用。
3.4 推行生物防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為改善和保護巴彥淖爾市的農業生態環境,急需倡導并實踐生物防治方法,同時逐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以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可持續和綠色化。1)大力恢復和構建農田生物多樣性。①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嚴格限制使用高殘留農藥,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病蟲害與天敵之間的動態穩定,實現生態系統內的自我調節和持續和諧。②廣泛建立防蟲植物種植帶,如蘿卜苗、香薷等對地老虎等有明顯引誘聚集作用的植物花境,提高寄生性天敵的定殖率。③利用茶籽粕、豆餅等天然物質,定期引入并放養一定量的特定功能性害蟲,構建復合生物鏈,形成病蟲害自然控制機制。2)科學確定綠色防控技術路線與模式。針對小麥蚜蟲、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地方病蟲害,研究確定以生防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具體技術方案。例如,針對小麥蚜蟲,可采取生物防治技術,利用蚜繭蜂等寄生蜂對蚜蟲卵或若蟲進行生物控制,并且可以配合引入其他有益天敵,如瓢蟲、食蚜蠅等,通過生態系統中天敵的自然調控作用,實現對麥蚜種群的有效管理。3)完善科學的防治技術服務體系。鞏固基層植保站建設,實現巴彥淖爾市重大病蟲害發生動態和防治技術推送無縫銜接。建立病蟲害生物防治的專家決策機制,針對重大病蟲害,快速采取精確的綠色防治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農藥使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4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巴彥淖爾市農業生產面臨技術創新不足、土壤退化、水資源緊張及生態失衡等多重挑戰。實現區域農業持續發展,必須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狀況,因地制宜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在分析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科技賦能、土壤修復、智能微灌及綠色防治等策略思路,旨在促進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種植結構優化和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實現高品質、高產量、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巴彥淖爾市應加強技術融合創新,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持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軍.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發展及對策[J].中國農機裝備,2023(11):102-104.
[2] 王紫丁.為巴彥淖爾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N].巴彥淖爾日報(漢),2023-09-16(4).
[3] 崔紅志,劉佳.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探索、經驗與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23(5):60-69.
[4] 王程程.巴彥淖爾市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對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2.
[5] 崔紅志,杜鑫.巴彥淖爾生態治理的實踐探索與啟示[J].中國發展觀察,2022(1):88-9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