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古樹名木是珍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生態旅游業具有重要意義。為摸清福建省上杭縣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加強古樹名木保護,以文獻調查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上杭縣古樹名木的種類及分布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結果表明,上杭縣共調查到古樹692株,隸屬20科27屬35種;香樟為數量最多的樹種,臨城鎮為古樹數量最多的鄉鎮。同時,分析上杭縣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現狀,提出改善古樹名木生長環境、加大宣傳教育和處罰力度、制訂專項保護方案等保護管理措施。
關鍵詞 古樹名木;資源調查;保護措施;福建省上杭縣
中圖分類號:S788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70
古樹名木作為極其珍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不僅具有較高的生物學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教育觀賞、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價值[1-2]。古樹名木見證了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的變遷,是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發展生態旅游業意義重大[3-4]。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規模和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古樹名木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福建省上杭縣古樹名木資源驟減[5]。為了摸清上杭縣古樹名木的資源情況,對該縣古樹名木資源進行調查,分析上杭縣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現狀,并提出相應的保護管理措施。
1 研究方法
以文獻調查法和實地調查法相結合的方式調查上杭縣古樹名木資源。于2021年上半年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主要包括縣志、鄉志、相關期刊文獻、碩博論文中有關上杭縣古樹名木的歷史資料。然后于2021年8—10月在上杭縣21個鄉鎮(珊瑚鄉除外)進行實地調查,核實資料記載的原有古樹名木資料(2013年調查),同時訪問當地居民,補充完善原有的古樹名木數據資料。調查核實的內容主要包括樹種名稱、地理位置、樹高、胸徑、冠幅、所處海拔、生長情況、周邊環境及長勢等,同時發現有新增的古樹名木及時補充調查。根據樹木胸徑、文獻資料、走訪調查等方法確定古樹名木的樹齡,參照《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劃分等級。使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使用SPSS軟件進行夏皮羅-威爾克(Shapiro-Wilk,S-W)檢驗和秩和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古樹名木的科屬種分布
由表1可知,上杭縣有古樹692株,隸屬20科27屬35種。在科的層次上,殼斗科物種豐富度最高。在屬的層次上,錐(栲)屬物種豐富度最高。在種的層次上,香樟數量最多。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古樹有銀杏和紅豆杉,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古樹有羅漢松和閩楠。
2.2 古樹名木地理分布情況
經S-W檢驗,一級古樹、二級古樹、三級古樹的p值均小于0.01,不符合正態分布,因此采用秩和檢驗分析不同等級古樹的差異性(見表2)。由表2可知,不同等級古樹數量差異極顯著(p<0.01),其中100年以上的三級古樹數量最多,占總數的76.9%,顯著高于其他等級的古樹數量。一級古樹主要分布在蛟洋鎮、官莊畬族鄉、湖洋鎮、中都鎮等11個鄉鎮;二級古樹數量最多的是古田鎮,有35棵,占二級古樹總數量的28.4%。上杭縣古樹名木,除珊瑚鄉無分布外,在其余各鄉鎮均有分布。而古樹數量最多的鄉鎮是臨城鎮(138株),占上杭縣古樹數量的19.9%。
uNr/CNKFHgmEjwRzCthJR0U6hM88Whw8EkWWLNCClc0=3 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現狀及措施
3.1 現狀
經調查分析,當前上杭縣古樹名木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6個問題。1)古樹名木生長環境較差。根據調查數據,目前上杭縣古樹名木多分布于生長環境較差的鄉村道旁、河畔、寺廟周邊,長勢一般。2)部分古樹名木分布在山區邊緣和山谷中,因交通不便和管理不善,生長狀況不理想。3)人為破壞行為頻發。相關部門宣傳力度不足,各地盜伐、非法移植、亂刻亂畫、隨意挖掘古樹名木等行為時有發生。4)部分古樹名木因樹齡較大,加之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影響,存在腐心、枯損、露根、折斷、撕裂及病蟲害嚴重等問題。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鄉村建設的加快,古樹名木面臨著被破壞的風險。近年來,一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擅自移植古樹名木、破壞性保護及野蠻施工等問題,導致古樹名木長勢衰弱,甚至瀕臨死亡。6)相關保護管理政策未完全落實。目前,上杭縣大部分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僅停留在掛牌和建檔的層面,無專人負責,責任落實不到位,且《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也未得到嚴格執行。
3.2 措施
1)改善古樹名木生長環境,營造良好生態環境。合理規劃周邊建設,對涉及古樹名木的新建項目區域進行全面評估,避免工程實施對古樹名木根系造成損傷。在古樹名木周邊設置排水系統,防止積水浸漬古樹名木根系;定期清理雜草、適量施加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環境。對于生長環境較差的古樹名木,可采取修建樹池、增加樹陰等措施改善微環境。
2)加強日常巡視保護,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定期對古樹名木生長狀況進行檢查,記錄其生長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維護措施。針對偏遠山區內管理難度較大的古樹名木,專門安排林業、鄉村人員負責監管,杜絕非法盜伐等破壞行為。對于重點保護的古樹名木,可安裝監控設備,實時監控其生長狀況。同時,建立完善的信息檔案,動態更新記錄古樹名木的位置、樹種、樹齡、保護現狀、生長狀況等信息。
3)加大宣傳教育和處罰力度,提升居民保護的意識。在古樹名木分布區設置宣傳展板,向公眾介紹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性。定期開展以古樹名木保護為主題的講座、課程等,面向學校、社區等進行宣講。通過廣播、自媒體、傳統媒體等多種形式廣泛傳播古樹名木保護知識。加大對破壞古樹名木行為的處罰力度,對盜伐、刻畫等行為從重處罰。
4)完善古樹名木搶救與養護措施,延緩其衰老速度。對于已經出現腐朽、枯枝、裂紋等問題的古樹名木,建立標準化的養護流程,由專業的林木養護人員進行修剪、灌漿補鈣加固、樹洞填補、病蟲害防治等搶救措施,以延緩其衰老速度。對于珍稀的古樹名木,可采取嫁接、壓條、組織培養等現代植物繁殖技術保存種源。建立區域性的古樹名木搶救中心,集中資源力量保護古樹名木。
5)制訂專項保護方案,規范建設行為。對涉及古樹名木的建設工程項目,要求事先開展專項評估,制訂具體的保護措施。對于無法就地保留的古樹名木,由專人進行科學移植,嚴禁野蠻推倒等做法。移植前,應充分調查移栽地環境是否適宜。工程作業時,在古樹名木周邊設置護欄等。同時,禁止在古樹名木周邊燒烤、亂扔垃圾等破壞行為。
6)健全法律政策體系,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細化相關法規細則,明確監管責任人和處罰標準。各地政府應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查處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行為。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保障古樹名木養護的資金支持。
4 結語
通過文獻調研和實地調查,筆者全面系統地調查了上杭縣的古樹名木資源現狀。結果表明,上杭縣共有古樹692株,隸屬20科27屬35種。其中,一級古樹37株,二級古樹123株,三級古樹532株。香樟是數量最多的樹種,有276株。從地理分布來看,臨城鎮古樹數量最多,為138株;除珊瑚鄉外,其余各鄉鎮均有古樹分布。然而,上杭縣在古樹名木管理中面臨著諸多挑戰。為切實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上杭縣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行《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為古樹名木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保障古樹名木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 馮斌一.首都古樹名木保護的前世今生[J].綠化與生活,2024(2):16.
[2] 喬靖芬.守護“綠色文物”:孟州市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紀實[J].資源導刊,2023(12):36.
[3] 趙明明,賈賀燕.保護古樹名木 傳承燕趙文化[J].國土綠化,2023(12):18-21.
[4] 曹新光,劉美倫,王免免,等.鄂東大別山古樹名木資源科普旅游開發研究:以羅田縣九資河鎮為例[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2,42(2):70-75.
[5] 魏丹,鄭昌輝.高度城鎮化背景下廣州市古樹名木保護模式探討[J].廣東園林,2023,45(6):2-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