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已進入全新的階段,對于學生多方面藝術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逐漸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其中對于音樂——尤其是聲樂方面的教育研究更是彰顯出了空前的“存在感”。立足于此,筆者將從大專院校的聲樂教育角度切入,依托于自身的工作經驗和有關研究成果,以歌唱技巧為基本支點,具體結合“大專聲樂教學應注重歌唱技巧培養”一題撰文,立足于對這一項目教學意義的認知,分別從合唱曲目的優化選擇、節奏感的培養以及趣味音樂游戲的應用等方面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議,希望能夠對諸位的工作優化帶來一定的幫助。
大專院校需要在“綜合+特色”的復合模式下培養、提升學生多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從而使之成為能夠滿足社會多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音樂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同時也是陶冶、優化學生人文情懷的必備“良藥”,需要在大專院校教育體系中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過去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為數眾多的大專音樂教師對相關教育工作的理解還較為片面,對更為專業的聲樂教學模塊沒有投入足夠的設計、發展資源,甚至于機械地套用中小學的“音樂欣賞”來組織課堂活動,這就必然會嚴重阻礙學生聲樂素養體系的高維構建。為了有效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大專音樂教師務必要對標于高校藝術教育的多維要求,圍繞歌唱技巧教學開展深層面的工作改良活動,以之為主要抓手實現學生音樂藝術修養和綜合素養的大幅度攀升。
1 優化合唱曲目的選擇標準
不同類型甚至不同曲目的歌曲所需要的演唱技法是不同的,因此對于學生的歌唱技法的教學也要首先解決“唱什么歌”的基本性問題。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并不是就讀于音樂專業的“科班生”,音樂——尤其是聲樂教學對于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項補充式發展單元;此外,大專生在學習能力和意識方面往往并沒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因此對于一些非專業項目的學習也常常難以投入更為可觀的資源。出于對上述客觀事實的認識和尊重,大專音樂教師在開展歌唱技巧教學活動之前,應當首先合理設計對應的曲目選擇標準,一方面,摒棄那些過于專業或者理解難度過大、應用維度過低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迎合大專生群體的共性音樂趣味和藝術審美,同時以之為抓手去調查、整合學生的音樂認知信息并構建相應的信息框架,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生活、學習、發展訴求來對既定的歌曲做出適當程度的“微調”。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歌唱技巧的過程中才能夠感受到更小的阻力,同時也會從中汲取到良好的音樂體驗和藝術靈感。需要著重強調的一點是,大專音樂教師在執行這一方面的工作時,也要充分區別大專生和中小學生在認知趣味和理解層級方面的不同之處,不要選擇一些脫離于大專生常規藝術、文化審美的曲目,否則反而會因為讓學生覺得太過“幼稚”而削弱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為了讓學生學會控制呼吸節奏的正確方法,教師應當重點圍繞“腹式、胸式呼吸切換”的主題來選擇曲目,首先摒棄那些換氣頻繁或者腹式呼吸曲段比例過大的歌曲,轉而將重點放在類似于《映山紅》《多情的土地》《祖國,慈祥的母親》等節奏較為舒緩的曲目,或者在這些曲目原有的基礎上再進行一些簡化改良來進一步降低對學生氣息控制水平的要求,之后鼓勵學生把握這些曲目中“切段換氣”的節奏,而后再開展具體的呼吸控制方法教學。
借助于以上策略的有效實施,大專生在提升自身歌唱水平的過程中就有了更有質量的基礎和方向,也能夠以“窺斑知豹”的方式來從代表性曲目中掌握同類型歌曲的演唱技法,從而起到“綱舉目張”的理想效果。
2 加強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力度
節奏感是一名合格的音樂人必須具備的藝術感知素養,它能夠幫助歌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自覺地調節、完善曲目的唱腔和唱速,以此來提高表演的總體質量。基于這一基本認知,大專音樂教師需要在培養學生歌唱技巧的工作過程中,將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擺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上,具體圍繞生活元素的融入、趣味游戲的組織以及對學生本能節奏感的利用等主題設計、執行相關的方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感受、把握節奏感的內涵和反饋渠道、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為后續演唱技法的多元學習、應用奠定較為理想的基礎。
2.1 融入生活元素開展節奏訓練
任何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都必然不會只是樂理的堆砌,而是需要建立在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飽滿認知的基礎上方才誕生的——這恰好也是高校音樂教育理念的核心組成;另外,歌唱技法的有效學習也不是單純的理論攝入,還需要建立在豐沛的情感基礎上才可以將相關的學習成果應用得靈活、自如。出于對上述事實的認知和尊重,大專音樂教師需要在設計歌唱技巧教學方案的過程當中,率先摸索、掌握學生的共性生活意趣和日常經歷等關鍵信息,有計劃、有目的地從中篩選出一些富有生活感染力的元素融入聲樂教學課堂的構建活動之中,以前者為平臺、素材、抓手和對象來建立起對應的感染場景,引導學生通過自然而然的方式去開展節奏項目的能動學習。借助于這一方面的策略,學生一方面能夠依托于自身業已積累起來的認知經驗來提高認知、掌握節奏的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進一步體會到聲樂學習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繼而為后續教師理想教學成果的取得提供基礎性準備。當然,大專音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根據學生所屬的專業、系別以及院校的階段性文化活動來融入更具有針對性的常態化資源作為節奏訓練的高質載體,使學生能從更高維度出發去體會節奏訓練活動的“底氣”,從而實現教學成果的實質性鞏固、拓展和優化。
例如,對于諸如《春天的故事》等彰顯自然主題的曲目聲樂教學設計,教師就可以先將理論成分擱置起來,首先,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的主觀認知里“春”或“自然”的代表性事物有哪些,而這些事物可以通過怎樣的肢體律動或音樂節奏來表現出來,并鼓勵他們結合自身的藝術感悟去做一番嘗試;其次,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跟唱的過程中,結合學生先前總結出的律動等元素來做節奏提示,建立起相關歌曲的變奏節點;最后,再通過合唱、獨唱切換的模式對業已取得的成果做進一步地鞏固和擴大等等。
利用這一方面的策略,大專音樂教師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就有了更為豐富、可觀的生活基點,學生也可以在相應的活動當中了解到節奏感的實質性內涵并形成自主訓練的熱情,可謂是“一舉多得”。
2.2 組織趣味游戲開展節奏訓練
雖然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的大專生仍舊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對于有意思的游戲活動依然表現得欲罷不能,同時也會在參與相關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強的思維悟性;此外,音樂教育作為一項拓展素質教育項目,更需要彰顯出自身所具有的興趣化、輕質化屬性,這樣才可以對常規教育模塊起到良好的補充效力。從上述幾點事實出發,大專音樂教師需要重新“撿”起“游戲”這一項良好的教育“溶劑”,將之設計為開展節奏訓練的可靠平臺,根據聲樂教學的具體主題、目標、方向以及學生的共性趣味、能力等要素,積極設計、組織更多參與感、發展性、“沉浸感”的聲樂游戲活動,幫助學生以樂在其中、自然而然的狀態去準確理解、把握曲目的核心節奏,同時讓學生得以在更高維度上內化有關的樂理知識,以此來達成“寓教于樂”的理想教育目標。當然,這項工作的開展也要具體結合大專院校及大學生的特點,不要一味照搬中小學的一些游戲活動,以免給學生帶來一種“幼稚”的體驗從而弱化課堂引導效力。
比如為了訓練學生的聲調辨控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一場“辨曲聽調”的游戲:將學生以“高低搭配”的原則分成幾個小組,各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參賽;教師用多媒體設備隨機播放一些學生學習過的練習曲目的選段,并要求代表們在教師發出信號后識別、說出當下曲調的聲調;各組代表每正確回答一次積1分,回答錯誤或者最后一個答出者扣1分;最后積分最高的小組即為比賽的獲勝方等等。
如此一來,對于學生的歌唱技法教學活動就呈現出了更高的趣味程度,能夠讓學生內心的聲樂學習潛能、靈感得到更深層面的激活與釋放,同時在客觀上完成了人文化課堂的有機構建,這對于后續工作的開展而言是大為有利的。
2.3 利用學生的本能節奏感開展節奏訓練
必須認識到的是,“節奏”雖然是人為創造的名詞,但是相關的概念卻是自然存在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當中,任何有規律的聲音和運動都蘊含著“節奏”,因此對于它的教學和學習也需要做到“返璞歸真”,從自然本能中尋找相關的資源和靈感。立足于此,大專音樂教師在開展節奏教學的過程中要進一步重視起對生本自然感知能力的挖掘和利用,依托于多元手法去“喚醒”學生對標于音樂節奏的“律動基因”,結合學生的共性藝術品位和音樂審美去選擇相應的感染力較強的曲目,以此來讓學生在深度欣賞的同時有效進入自我陶醉的理想狀態,使之在高度放松的模式下自發地做出相應的律動動作。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需要有意識地觀察、總結這些動作并將之整合為對應的訓練抓手,帶領學生構建起可視化的節奏感知基點鏈條、框架,進而幫助學生在最為自然、輕松的狀態下實現對曲目節奏的精準把握和自然表達。需要格外強調的是,大專音樂教師在采取這一方面的策略時,不要完全以被動的形式來等到學生本能動作的發生,而要通過一定的語言、肢體引導或氛圍營造等方式來去主動喚醒學生,這樣才可以保證相關教學方案的落實更為順利。
例如,教師不妨選擇《我愛你,塞北的雪》和《紅旗飄飄》這兩首代表性曲目組織對比性欣賞。《紅旗飄飄》的曲調十分高亢,節奏也非常明快,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會比較容易出現身體快速擺動或者手指用力敲擊桌面等動作;而《我愛你,塞北的雪》這首歌曲就要舒緩、柔情得多,學生們在聆聽時常常會輕閉雙眼并做出緩慢擺頭的動作。這時,教師便可分別將兩類動作整合成一個素材庫,引導學生在演唱過程中試著配合這些動作來設立節奏表,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找準歌曲的節奏點。
通過這一方面策略的有效實施,學生可以通過更為自然的方式領悟到節奏感對于音樂藝術的作用以及相應的藝術魅力,并且對自身的藝術學習自信心也有著較強的塑造效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發展作用。
3 實現聲樂教學形式的趣味化改造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教育必須讓學生從心底里感受到快樂,并在這種快樂的帶動不自覺地實現知識和方法的學習、應用。”和其他專業、課程的教育內容相比,大專院校的聲樂教學往往更加追求對學生主觀情緒的調動和利用,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對音樂藝術情緒性內涵的領悟和輸出。基于以上兩方面客觀事實,大專音樂教師需要在推進聲樂教學中歌唱技巧教學質量提升的工作過程中重視起對激趣課堂的有機構建,重點結合“音樂游戲的利用”來做好相關工作,突出音樂游戲對課堂氛圍營造、生本記憶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培養作用,以此來取得更為顯著的教育引導成果。
3.1 利用音樂游戲營造課堂氛圍
大專生雖然基本上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然而作為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的“玩心”卻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仍舊會表現出對游戲活動的巨大熱情,同時也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可觀的學習靈感和潛能。作為一門對標于聽覺的藝術,音樂——尤其是聲樂的教學必然需要從“聽”的角度切入去構建對應的藝術氛圍,以此來達成更為理想的教育目標。結合以上幾方面認知,大專音樂教師務必要利用深受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來設計、組織更多交互屬性較為突出的音樂游戲,一方面迎合、滿足學生求鮮、求趣的主觀訴求;另一方面還能夠立足于學生的聽覺來完成聲樂教學氛圍的活躍化、能動化,從而讓歌唱技巧的教學擁有良好的生本情緒土壤。不過在具體執行的過程當中,大專音樂教師要切實把握好一個“度”,不要讓游戲性成分的存在比重過大,以免導致“喧賓奪主”的問題出現從而使課堂教學的質量、效率有所下滑。
比如在強化學生“樂感”的工作過程當中,教師不妨從最為基礎的“擊鼓傳花”游戲中尋得靈感,選擇一些物品作為“信物”交給某位學生然后播放一些節奏鮮明的樂曲,學生要根據“一條龍”的順序來完成“信物”的快速傳遞并根據目標樂曲的節奏來調整自己的傳送速度。如果學生條件允許,教師甚至可以根據曲目中聲調的不同來要求學生在傳遞時做出對應的動作,進一步提高游戲的綜合難度和對學生“樂感”的塑造水平。
借助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培養自身音樂素養的過程中就會獲得更強的參與感,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以更加能動、自主、靈活的形式來完成個人既有學習、認知成果的反饋和釋放,繼而達成相對理想的教學效果。
3.2 利用音樂游戲開展記憶訓練
對于絕大多數的大專學生來說,聲樂教學并不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項目,因此相關內容的認知難度并不是很高,基本上可以通過“記憶”的方法來達成大部分的學習任務。從這一方面來看,大專音樂教師對于學生的歌唱技巧記憶練習也需要被提上日程,同步利用“游戲”的載體和抓手去完成具體模塊的設計、執行活動,鼓勵學生結合目標曲目的常規演唱方法要素做出復述和示范練習,從而用這樣的方式去完善學生的基礎性技巧素養。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將這方面工作的方案設計區別于傳統的理論記憶指導,更加體現出對學生個性化思維和方法的有效應用,如此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完成了“氣流控制”方面的理論教學工作后,就可以組織學生試著學習或者自創記憶相關內容的口訣,然后結合學生的意愿組織他們套用“接龍復述”等模式來做交互記誦,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當然,教師也可以將這個模式代入到“氣流控制”的實踐訓練當中,讓學生結合不同的曲目做差異式的氣流控制接力游戲,使聲樂教學的實訓屬性得到更高維度的彰顯。
通過上述策略的有效實施,學生對于目標基礎性成分的理解和內化便可以做到融會貫通,還可以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實現自身藝術性資源的個性挖掘和開發,從而達成相對理想的發展效果。
3.3 利用音樂游戲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需要認知到的是,在大專院校的聲樂教學體系當中,“合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項目,因此相關的歌唱技巧教學也必須表現出對合唱項目的充分融合。大專生的自我意識普遍較強,其所重視的聲樂技法往往更多地體現出對個人演唱能力的強化效力,而沒有對“合唱”活動產生預期的促進效能。針對這一方面的問題,大專音樂教師務必要側重于利用音樂游戲來對學生的合作藝術思維和演唱能力開展多方面的培養,使之得以借助更多契合于自身演唱能力、音樂審美和聲樂教育訴求的內容、目標的游戲來獲得良好的課堂發展綜合體驗。通過對這些策略的有效實施,學生既能夠體會到合唱這種聲樂表演模式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更可以在“寓教于樂”的模式下輕松、自然地強化自身的合作演唱意識、能力,最終達成預期的聲樂發展目標。當然,這項工作更多的是對標于合唱等團體性音樂演唱藝術而被執行的,因此大專音樂教師也要結合活動的具體需要以及本階段教學的主要內容、目標做靈活選擇,不必過于刻意地應用,以此來達成更理想的效果。
比如在引導學生完成不同聲部之間的合唱融合活動當中,教師不妨帶領學生來進行一次“過山車”的簡單游戲活動:首先,教師要根據“高低搭配”的原則來把目標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來參賽;教師同樣要按照對應的順序為代表們播放一些有著明顯節奏變化的曲目,要求各個小組的成員在最短的時間內依次發出符合相應位置聲調的音節,每有成員出現聲調不符或者“延遲”則扣去本組1分基本分;最后剩余基本分最多的一組即為獲勝方。
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可以在更多的藝術活動當中完成多方面演唱技法的鍛煉和發展,同時促成學生良好的合作性藝術發展意識的形成,這些對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指導工作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除了以上幾方面主要策略之外,大專音樂教師還可以將高等院校所獨有的社團活動納入相應的工作范疇當中,積極組織、鼓勵學生參與音樂——特別是聲樂主題的藝術社團,并結合學生的社團活動來為他們歌唱技巧的學習、內化準備必要的素材、載體和抓手,以此來讓學生的歌唱素養提升呈現出更強的項目屬性。此外,通過和社會上的合唱團、話劇團等聲樂藝術表演機構建立起合作關系也是促進學生歌唱技法發展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依托于院校現有的“校企合作”載體來推進相關工作的開展,為學生藝術性資源的攝入開辟出更多的路徑和窗口。
4 結語
音樂是伴隨人類歷史最為悠久的藝術,而聲樂則是其中的“元老”級項目,理當也必須在高等藝術教育當中占據一席之地。廣大大專音樂教師要充分認識并大力踐行這一認知,結合聲樂教學的多維訴求、內容和目標,積極推進學生歌唱技巧的能動教育改革工作,常態化地對學生進行音樂表達教學并著重彰顯其中的歌唱技巧訓練環節,具體立足于合唱曲目的優化選擇、節奏感的培養以及趣味音樂游戲的應用等主題去構建理想的生本發展課堂,協助學生在按部就班、能動自主的形式下完成自身歌唱技巧的豐富、完善演唱素養的持續性提升,從而為他們日后進一步的音樂學習和綜合藝術修為的優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單位:南充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