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渠道和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擔負著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使命,經過40多年的發展,全面評估和總結中外合作辦學對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推動作用,能夠為我國高等院校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提供有用的參考和依據。通過分析24所國內一流大學近10年的國際排名、國際合作論文等數據,發現中外合作辦學能夠有效推進高校的國際化發展,但其影響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弱,且不同國家的合作辦學影響也并不相同。隨著近年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大力發展在地國際化,建設國際化背景的師資隊伍,將成為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和高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近年來,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強人才國際交流”。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發展環境,培養國際化人才,為新時代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推動我國成為世界高等教育規則的制定者和引領者,是現階段高校國際化繞不開的任務和使命。
作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渠道和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自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承載著聯通中外、提升中國教育國際化的歷史使命。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我國成立了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被譽為“不出國的留學園地”。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出臺和實施,對推動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2004年,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寧波諾丁漢大學,開啟了中國教育國際化合作蓬勃發展的新篇章。2012年,上海紐約大學正式掛牌成立,在全球招聘的專任教師達40%,與紐約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聘用的教師占40%,來自國外其他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兼職教師和客座教授占20%,打造了一種全新的合作辦學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能夠成為高校國際化的助推器,最終標準是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貢獻率”。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國際化教育理念、國外優質師資力量和課程體系,較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全球勝任力,迅速成為扎根中國大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新模式。2019年2月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加快培育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由此可見,中外合作辦學已被定位為“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徑。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我國內地經審批和復核通過的本科教育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1172個,涉及理工、人文社會等十二大學科門類,合作辦學涉及中方高校155所,其中86所為雙一流高校,涉及外方高校239所,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渠道之一。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蓬勃發展,涉及專業領域不斷擴大,相關的研究也逐漸興起。例如,針對中外合作辦學政策變遷和政策供給的研究,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史的相關研究等。廈門大學林金輝教授是國內最早關注、研究中外合作辦學的學者之一,他認為截至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樣態研究不夠全面,很多研究的時間跨度不夠、實證分析數據指標選取單一,不能展現政策發展特征,難以刻畫政策變遷背后的動態和演化機制。
對中外合作辦學現有的運行模式和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聚焦體制機制建設、質量保障和教學評估。例如,對西交利物浦大學“多元共治”質量保障體系的探究,從全球勝任力角度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進行質量評價,探究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如何提質增效,分析中外合作大學的育人模式和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建設成效。也有學者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外合作辦學人才選拔頂層設計和政策宣傳,構建完備的人才選拔綜合評價體系。
歸納起來,目前針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中外合作辦學政策供給和演變的研究,為辦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供給的趨向性參考;二是從定量研究角度,聚焦中外合作辦學數量、規模、師資、人才培養等;三是從中外合作辦學內部體制機制建設出發,為合作辦學者提供建設思路。以上研究在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前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學者對政策層面、機制層面的關注遠多于對合作辦學實踐效果的探究,研究也難以體現合作辦學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學者認為由于傳統教育的相對僵化和合作辦學自身的不足,中外合作辦學對國內高等院校產生的輻射作用并未完全凸顯。
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從規模化發展轉向質量提升的關鍵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但現階段下針對合作辦學的成效驗收和國際化帶動作用的研究較少。全面評估和階段性總結中外合作辦學成效,能夠為我國高等院校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提供有用的參考和依據。本文以24所國內一流大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THE世界大學排名、樣本高校國際合作論文等,探究近10年中外合作辦學對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2 中外合作辦學對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2.1 國際化發展速度
世界大學排名是衡量一所大學建設和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是一所大學國際聲譽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體現。THE、U.S.News、QS、ARWU世界大學排名和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是國際影響力大、認可度高的大學排名,綜合對比以上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發現,THE世界大學排名從國際學生、國際員工、國際合作3個維度對高校國際化進行評估,國際化指標權重合計7.5%,公開數據可查詢到2011年,數據連續性好,避免了利用論文單一指標衡量高校的國際化發展。
本文選取THE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作為衡量高校國際化發展速度的參考,對2016—2023年連續上榜THE世界大學排名且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的24所國內一流大學的“國際化發展”得分進行統計,發現各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年均增長率差異較大。為方便分析,將國際化發展的年均增長率分為3個等級:10%以上的為高速發展,有6所高校;5%~10%為快速發展,有9所高校;5%以下為中低速發展,有9所高校。
根據表1,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大學、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國際化得分均低于20,國際化基礎薄弱,但近8年國際化發展速度迅猛,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快速發展的9所高校的國際化得分差異較大,年均增長率集中在5%~8%。中低速發展的9所高校2016年的國際化得分在樣本高校中處于較高水平,國際化發展的基礎好,盡管年均增長率較低,但大部分高校2023年的國際化得分在樣本高校中仍處于較高水平,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
對以上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的數量與國際化發展年均增長率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和年均增長率的相關系數是0.318,為中度正相關,表明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能一定程度上加速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年均增長率與合作辦學方是英語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等)的相關系數為0.665,為高度正相關,遠高于亞洲國家和非英語母語的歐洲國家的相關系數,表明與英語國家合作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能夠有效加速高校的國際化發展。
2.2 國際合作論文
國際合作論文常常用作衡量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參考依據之一,能夠顯示高校國際科研合作的產出情況和國際合作網絡情況。在樣本高校中選取2012—2017年獲批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除上海大學與法國讓穆蘭里昂第三大學,清華大學與美國蘇富比藝術學院,蘇州大學與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阿肯色大學在2011—2020年缺少論文數據外,其余16所高校與其合作辦學方2011—2020年均有發表國際合作論文,InCites數據顯示絕大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設立后的較短時間內能快速增加中外兩所合作辦學高校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
總體來看,與歐洲、美國和新加坡的高校合作辦學,普遍能夠有效增加兩校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如上海交通大學2019年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別合作發表論文193篇、161篇,浙江大學2019年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分別合作發表論文81篇、46篇,電子科技大學2017年與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合作發表論文126篇。與法國、加拿大的高校合作辦學對國際合作論文產出影響較小,除西安交通大學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國際合作論文數在2019年達到22篇外,其余高校如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與法國和加拿大的合作高校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年均低于10篇。
對24所樣本高校的國際合作論文的年度增長率進行計算,發現合作辦學當年國際合作論文增長率上升的有16所,占比94.12%;合作辦學次年國際合作論文增長率上升的有11所,占比64.71%。合作辦學當年國際合作論文增長率下降的有5所,占比29.41%;合作辦學次年國際合作論文增長率下降有9所,占比52.94%。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合作辦學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助推高校國際合作論文的大幅增加,但該影響會隨著時間推移減弱。這也側面印證了相關研究提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學術成果產出不高,科研協同機制和科研創新處于培育階段,“尚未形成規模條件和優勢”。
3 合作辦學國家對辦學成效的影響
不同的合作國家和地區對合作辦學的成效影響也不同,從世界范圍來看,歐洲和美國是高等教育合作的戰略高地,有著最為重要的地位,其次是亞太地區、北美地區。24所樣本高校共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96個,其中與歐洲舉辦59個、北美25個、亞洲8個、澳洲4個。從國別來看,合作最多的國家依次是美國(18個)、法國(15個)、英國(13個)、加拿大(7個)、意大利和俄羅斯(各6個)。從成立時間來看,與美國的合作辦學獲批時間集中在2001—2019年,2019年以后獲批合作辦學最多的國家為俄羅斯,與俄羅斯合作舉辦的6個機構和項目均為2019—2022年獲批。
從全國范圍來看,截至2023年5月底通過教育部審批和復核的1172個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合作最多的國家依次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占比分別約為22.10%、17.49%、9.47%、7.17%和5.20%。國內高校舉辦的合作辦學同樣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江蘇、浙江、上海的中美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數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遠高于京津冀和西部地區,而與俄羅斯舉辦合作辦學最多的省份為黑龍江和吉林,約占全國中俄合作辦學的56.41%。
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停止招生和停辦的機構/項目為80個,其中美國22個、英國18個、俄羅斯11個、澳大利亞7個、加拿大和韓國各4個、德國2個。從比例上看,俄羅斯停招或停辦的機構/項目占中俄合作辦學總數的比例達13%,其他國家的占比均低于9%,側面反映出相比中美、中歐、中澳等合作辦學,中俄合作辦學的整體質量有待提升。
圖 停招或停辦的機構/項目占該國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的比例
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基于長期以來的中俄睦鄰友好關系,俄羅斯高校是我國早期中外合作辦學的最佳合作對象之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發展歷史上出現過3次高峰期,均較好地對應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政策出臺的時間節點。隨著“一帶一路”的持續深入,2019年后中俄合作辦學迎來了第四個高峰期。但中俄合作辦學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有調查顯示教育部對中外合作辦學師資課程規定的4個“1/3”,中俄合作辦學均有近一半的機構和項目未能達標。中俄合作辦學實踐中存在明顯的生源困境,即便是規模較大、母體高校聲譽較好的項目和機構依然存在生源問題。
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樣如此,與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昆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等學費較高且生源相對穩定的高校相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生源質量和數量均面臨問題。該現象的產生不僅僅受教學語言的影響,例如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但該校2017—2021年生源質量和數量持續下降,在本省也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而生源質量直接影響到學校的人才培養成效。綜上所述,合作的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成效有重要影響。
4 案例研究
得益于我國東部地區較強的經濟實力和天然的區位優勢,東部地區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普遍比西部地區高校好,而西部地區高校在國際人才引進、國際化辦學、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起步晚,發展程度相對較低。有學者指出我國西部高校“國際化建設成果服務區域發展能力不強,高校國際參與‘邊緣化’明顯”。因而對西部地區高校的合作辦學和國際化發展進行跟蹤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下稱瑪麗女王工程學院)是陜西省第一個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016年成立以來,以培養高層次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為己任。瑪麗女王工程學院2017年首次招生,截至2023年5月有畢業生2屆,整體深造率超過80%,其中赴世界前100位高校深造的學生占海外深造學生總數的90%,辦學成效顯著。
為量化瑪麗女王工程學院對母體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影響,本文將國際化發展分解為6個相關指標:外國專家受邀來校人次、教師赴境外交流人次、學生赴境外交流人次、學位留學生人數、國際合作論文數、本科生出國境深造人數。研究發現,除本科生出國境深造人數外,西北工業大學國際化發展的其他5項指標從2016年開始大幅上升,與瑪麗女王工程學院的成立時間相一致,其中學生赴境外交流人數、教師赴境外交流人數、國際合作論文、外國專家受邀來校人次到2019年達到峰值,2019年以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這4項指標開始回落,但學位留學生人數從2016年大幅增加,截至2022年仍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
表2呈現了瑪麗女王工程學院成立以來,國際化相關數據對母體高校各項指標的貢獻率。其中貢獻率最高的為本科生出國境深造人數,2021—2022年的占比均超過40%;其次是學生赴境外交流人次和外國專家受邀來校人次,占比在10%左右;教師赴境外交流人次、國際合作論文數量的貢獻率在0.7%~2%之間。以上數據表明,瑪麗女王工程學院對母體高校的國際化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人員的境內外交流,包括本科生出國境深造、學生赴外交流、外國專家來訪等。
5 結論
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進程中,國際化水平是體現高校全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教育資源引進和學生國際化培養的重要載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進高校的國際化發展,但與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辦的合作辦學對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并不相同,其中與英語國家舉辦合作辦學能夠較快地推動高校的國際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國際排名和影響力的提升、國際合作論文的增加、國際人員交流的增多,但該影響并非持續恒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在地國際化是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人員流動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特點,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變化,人員跨國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加,高等教育國際化要實現內涵式、跨越式發展,需要突破人員國際流動的困境,提升在地國際化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國際化背景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教育的核心競爭力。中外合作辦學有天然的平臺和氛圍優勢,一方面可以突破現有的人才引進政策、薪酬體系、考核模式,面向全球吸納優質師資;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建立教師教育培訓機制,有助于高等院校以較小的成本建設一支具有國際化背景和國際視野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從而有效提高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和能力。
本文系西北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國際化人才培養專項”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JGZMS202205。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