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語言符號幾乎總是伴隨著其他符號體系而共同出現,單一模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外語類課程的教學要求,注重學生知識水平、研究能力和內在品質等多方面綜合能力培養的核心素養的教育與測評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因此,從綜合能力的角度培養學生多模態素養也成為現代大學生德語語言能力發展的目標。為了滿足新時代社會對德語人才的需求,本文針對傳統德語語言學課程理論比例較大的情況,提出利用多模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德語語音學與音位學章節為例探索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從學生德語語言學知識水平、研究能力和內在品質三個方面提升學生德語多模態素養。
1 多模態教學和多模態素養
多模態教學是指運用多種智能化媒體工具進行教學信息傳遞的過程。1996年新倫敦小組首次將多模態運用于語言教學,并于1996年提出“多模態素養”(或譯作“多元讀寫能力”)這一術語,現代學生語言學能力的培養不能僅限于傳統的培養方式,而應該向多模態素養方面發展,現代學生的多模態素養應該是既能理解并運用語言文字類的交流文本,還能識別并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非語言符號所構成的多模態文本,培養學生的多模態素養勢在必行。
2 德語語言學課程采用多模態教學的必要性
愛因斯坦(1936)在《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中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而對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目標也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上升到了多模態素養的層次。
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是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講話精神。
德語語言學課程的任務是闡述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和方法,為指導外語學習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并為學生今后在語言學方向的深造奠定基礎。由此可見,該課程對學生知識水平、研究能力和內在品質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視。該課程理論性較強,使其容易與真實生活脫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德語語言學作為一門專業知識型課程,更適合多模態的教學模式。因此本文從知識水平、研究能力和內在品質三大綜合能力的培養角度出發探索多模態素養教育的具體實施辦法。
3 提升綜合能力的多模態素養構建
德語語音學與音位學章節的研究對象是德語語音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它是人類研究開始較早,并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表面上看應該是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已經熟悉的內容了,但學生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缺少深入的理論知識,再加上升入高年級,對于德語語音的重視度下降,很多人的發音已經出現了各種問題,故本章節以期讓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借助多模態的工具,收獲一些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德語語音水平的“新知”。
3.1 知識水平
根據德語人才培養方案,按照社會對德語人才多元化需求,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重新設計德語語言學課程,將單一的知識模塊轉變成多模態的高階知識模塊,使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包含德語語言學的知識,還要包含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知識,增強知識的實用性,利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構建沉浸式交互模式,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使學生做到即學即練,即時掌握所學的德語語言學知識。
(1)從語言現象出發
針對德語語音學與音位學章節,在課前準備階段通過線上平臺向學生發布諸如“切除了扁桃體還能發出小舌音嗎?”“為什么世界上的女高音多于男高音呢?”“為什么有些學生德語的幾個音(如:[n]和[l]、[s]和[?])總是發不準?”(發布易錯單詞錄音作業)“為什么狗叫聲在中國是‘汪汪’['ua?'ua?],德語竟然是‘哇哦哇哦’(wau wau)['vau'vau]?”“為什么中國的‘功夫’(gong fu)到德語中變成了‘Kung-Fu’[ku?'fu:]”“為什么Dach, schnarchen兩個詞中的ch的發音不同?”等的討論話題。這些文字模態的問題需要遵循章節展開的順序,此處按照發音器官、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音素、音節和音位的順序提出,便于學生相關知識體系邏輯秩序的建立,讓學生線上作答。由于沒有專業理論的指導,學生當下只能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來推測可能的原因。這些問題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于相關理論的思考和興趣,問題的設計要兼顧層次性、代表性、啟發性、趣味性和拓展性,適應碎片化學習時代的要求,促成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2)為語言現象找理論
由于德語語言學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故專家建議對本科生使用漢語講授,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而言,德漢語言對比有利于學生克服母語對外語學習的負遷移影響。因此,理論的查找可以在德漢兩種語言中同步進行,學生一般偏向選擇熟悉的漢語理論,教師需要補充相關德語理論,有助于豐富多模態設計資源的元語言系統。
德語語音學與音位學的第一小節語音的自然屬性中提到,人們口中常說的小舌頭不是扁桃體,在醫學上被稱之為懸雍垂。耳鼻喉科醫生在檢查扁桃體的時候,會讓患者張大嘴,用壓舌板下壓舌體,囑咐患者發出“啊”的聲音。這時候除了能看到咽腔兩側的扁桃體,還可以在口腔的頂壁,軟腭末端的正中部位,看到一個小小的懸垂下來的錐形軟組織,它可以隨著發“啊”的聲音而小范圍的上下活動,這就是經常被老百姓稱之為小舌頭的懸雍垂,在這里附上“懸雍垂”的圖片,該圖像模態可以更為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小舌頭的形狀和位置。讓學生直接看到懸雍垂其實是軟腭的一部分,它既不是扁桃體,也跟口腔里的舌頭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卻位于雙側扁桃體之間。所以扁桃體手術跟小舌頭是沒有關系的。而女高音多于男高音的答案在男女發音器官的生理結構的差異造成不同的物理特性上就能找到答案,這里也需要附上“發音器官縱斷面示意圖”這一圖像模態來參照講解,便于學生理解。
由于一些地區的方言本身缺乏能夠支撐特殊發音的字音,學生自己發音是否準確有的時候自己是分不清的,所以需要教師及時地介入評估,教師需要在課前完成學生易錯單詞錄音作業的批閱,分揀出易錯例子。有些學生德語的[n]和[l]、[s]和[?]平翹舌音總是發不準,這是因為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在其方言和德語中的差異造成的,為了改變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熟識德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知識,認識鼻音[n]、邊音[l]、擦音[s]和[?]的正確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附上德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圖像和視頻模態資料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借助上面的易錯讀音的例子給學生踐行理論的機會,通過對比分析正確與錯誤使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真實例子,由學生分組匯報差異,最終讓學生運用該理論解決發音不準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規范和引導的作用,為學生作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演示,并添加相關輔助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還需要兼顧趣味性和針對性才能事半功倍,Fischers Fritz fischt frische Fische, frische Fische fischt Fischers Fritz。練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區分,德語中的[?]和漢語中的sh[s']雖然同為擦音,發音方法一致,但發音位置卻不同,前者是齦腭音,后者是翹舌音。在課后互動中,在學生了解了自己發音不準確的原因后,教師也要進一步提醒學生,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改變搭配習慣,通過持之以恒的聽說多模態同步練習,才能提高德語發音質量。
對于德漢中同為狗叫聲的擬聲詞發音不同的問題,學習相關知識前,有的學生回答這是f3kv6dQ8FFrkkAuCschJ8zweyQ6my1IGxhSv1J0gcvc=德漢兩種語言中的音素不同造成的結果。這里就需要學生讀出中文“汪”[ua?]、德文Zwang[tsva?]和Umgang[umga?],從聲音模態中仔細辨別舌位后高圓唇音[u],舌位前低不圓唇音[a]以及舌面和軟腭靠攏時發出的后鼻音[?],經過德語和漢語音素對比后,不難發現其實德語和漢語中都有[u]、[a]和[?]這三個音素。該聲音模態的練習需要學生自行推敲其中音素的共同點,教師不能提前介入。之后,學生通過查字典發現德語中沒有[ua?]這個音節,查閱字典的過程也需要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語音知識自行完成,這才是真正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最后在尋找該現象的原因時,由于超出知識范圍,需要教師及時幫助答疑。這是因為各種語言發音的部位和方法雖然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每種語言的發音還有自己的搭配習慣,即口腔各部位的配合,形成特有的語音體系。音節是語音的基本單位,更是表達意義的語音單位,是作為語言最小音義結合體的語素的載體單位。不同語言音節的結構是不同的,這里讓學生通過正確讀音區分德語輔音音素[v]和漢語元音音素[u]的差異,體會德語唇齒濁擦音的獨特之處。
在學習德語語音學與音位學的音節內容時,學生接觸到了“國際音標”的概念,啟發學生觀察漢語拼音國際音標對照表,并根據該表拼寫中文“功夫”的音標,寫作[ku?'fu:],從這種文字模態就不難理解德語譯成了“Kung-Fu”[ku?'fu:]的原因了。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相關認知,要求學生查找下列中文單詞所對應的國際音標,香港—Hong Kong、青島—Tsingtao、北京—Peking等,鼓勵學生發現更多相關現象。
Dach, schnarchen兩個詞中的ch的發音不同,是因為它們屬于德語中特有的“條件音位變體”,字母組合ch在元音字母a、o、u、au的后面發[x],在其他字母后面發[?]。漢語中也有這樣的條件音位變體,例如,啊(ā)、安(ān)、哎(āi)、搭(dā)、加(jiā)中的a是舌位前[a];奧(ào)、昂(áng)、老(lǎo)、亮(liàng)中的a是舌位后[ɑ]。它們都是受到了音素配置方式制約而改變了發音音素,起到音質音位互補的作用。
3.2 研究能力
德語語言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論修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啟發德語專業學生的科研意識,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科研中多模態資源的靈活運用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多模態輸入、輸出
課后為學生提供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模態資源的獲得渠道,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不同模態語言現象的敏感程度,課后布置視頻報告任務,讓學生通過多模態平臺,對課上的內容進行思辨性的總結性展示(視頻報告),構建對語言現象整理、分析及綜述的應用模式,鍛煉學生熟練使用word、PowerPoint等多種辦公軟件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德語語音學與音位學中的特殊現象,從而能將學習到的知識加以延伸。并從理論角度認識該現象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學生通過多模態獲取新知識,并通過多模態輸出自我的理解和認知,從單純識記理論的傳統學習方式轉變為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新型學習法。在此期間為學生開放討論區,為學生靈活運用課內所學保駕護航。
(2)擴大德語相關文獻閱讀量
為了訓練學生能用德語査閱國內外德語語言學文獻,并能對文獻進行整理、分析及綜述,了解其主要內容、主題思想的能力,章節結束后,為學生提供課后閱讀的德文原文文字模態的文獻,并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做好讀書筆記,以此作為多模態綜合考評的依據。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及時收集和記錄本課程任務相關的多模態數據,以便最終對學生進行多模態評價。
(3)前沿知識導入
讓計算機能聽、能看、能說、能感覺是未來人機交互的發展方向,其中語音比其他的交互方式有更多的優勢,而成為未來最被看好的人機交互方式。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大約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在發展初期,人工智能語音技術主要分成“語音轉文字”或“文字轉語音”兩個領域。隨后人們可以將下載到系統電腦中的文本文件、電子郵件、網絡新聞或小說,轉換成語音來收聽。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解和學習人類語言的能力,能跟人類互動聊天,甚至還能完成論文寫作等復雜任務,因而引發了包括學術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這里教師可使用Siri(蘋果智能語音助手)這種聲音模態展示互動聊天功能,讓學生通過創造性的提問來發現,雖然該工具有較強應用性,但仍有其自身局限性。啟發學生在對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進一步的研究中去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
3.3 內在品質
(1)跨文化知識
學好一門外語,就要了解該語言的思維、習俗、價值觀等文化根基,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語言有更透徹的認識。為了糾正有些同學發音不準確這一無法克服的錯誤,教師需要闡述文化背景帶來的語言差異,并從語言環境和生理原因的科學角度幫助學生克服發音不準而帶來的心理恐懼,比如由于德語中缺少漢語中的r[z]、j[tφ]、q[tφ']、x[φ]這幾個漢語拼字字母的發音,所以德國人在學習漢語的時候也會面臨難以區分的窘境。當然,教師還需要注意區分由于學生舌系帶粘連或者孩子大舌頭的生理異常導致的語音難以區分,不能一味強調教學效果,而忽視學生可能會產生的心理問題。
當我們分析德語中的小舌音[R]的時候,因為漢語中沒有對應的音素,因此學生會有畏難情緒,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式引導,首先講解顫音是印歐語系中一個普遍的音素,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是舌頭顫音[r](又叫大舌音),法語是小舌音[R],而德語中則是兩種都有,只不過舌頭顫音常出現在歌曲、戲劇或強調發此音的特殊用途中。這里配上德語小舌音和大舌音的視頻模態資源,通過德國男中音Hermann Prey對于舒伯特《魔王》的視頻模態演繹可以幫助學生加深感性認識。發小舌音時從喉嚨送出氣流,同時振動小舌和聲帶,引導學生模仿打呼嚕的感覺,就很容易找到正確的發音方法,再輔以有趣的聲音模態練習:Dreihundertdreiunddrei?ig reiesige Reiter ritten dreihundertdreiunddrei?ig mal um das gro?e runde Rothenburger Rathaus.(三百三十三名騎兵繞著羅滕堡市政廳轉了三百三十三圈),實踐證明通過這種方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于該音素的興趣和掌握程度。
(2)團隊合作精神
在語音分組練習階段,課前要求3~4人一組,錄制帶有字幕的視頻,展示帶有小舌音的德語語音模仿秀(內容可以是電影配音、德文歌曲、德語新聞等),時間不能超過2分鐘,課堂上播放此種視頻模態資源,通過生生互評,全班一起來發現錯誤,討論解決辦法。學生在查錯、糾錯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想,遇到困難的時候能與同學一起探索,共克難關。
德漢發音方法各有不同,為了讓學生明確區分,將學生分成2人一組,互相觀察彼此發出德漢相似音節時的面部差異,例如,在beide和“白的”、Bau和“抱”這兩組例子中,復合元音的發音都遵循“前長后短、前重后輕、過渡圓滑”的發音特點;但通過對對方面部圖像模態的觀察,學生會發現德語的[a?]和[a?]發音時開口度更大,發音更有力,肌肉緊張程度更高。
單個模態在社會文化和社會交際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其他模態相互協同、相互配置、相互補充,各自填補了教學所需要的不同的意義特征,包括物質性的(顏色、味道、實用性)、生物性的(可感知)、社會性的(可組織)和純符號性的(意義標示),使整個教學過程得以成功進行。教師在德語語言學教學中,需要靈活運用文字、顏色、符號、圖片、聲音、手勢、腔調、影像和動畫等在內的各種多模態資源,為學生搭建真實有效的語言學知識環境;和學生進行充分的多感官互動,培育學生的科研意識;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實現多模態教學的效果。
4 結語
課前,教師通過線上、線下布置視頻、音頻、文本等預習任務,供學生預習,提前的知識輸入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課堂上,通過人與多模態互動、人與內容互動和人與人互動等多模態互動方式實現知識內容的融入。課后,師生間通過多模態平臺進行答疑和反饋,幫助學生及時鞏固課上所學知識點。教師發布多模態作業(思維導圖、視頻報告等),并及時給予反饋,采用教師點評和生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可以采用文字、圖片、錄音和視頻等多種方式,使師生互動變得更加靈活。根據多模態教學過程中收集到的學生的多模態數據對學生進行德語語言學課程的綜合考評。這種多模態的教學模式,將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德語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于原本枯燥的德語語言學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增加了學生對德語語言學現象背后理論的思考深度,使學生德語多模態素養從知識水平、研究能力和內在品質三大綜合能力方面得到潛移默化地提升。
本文系西安翻譯學院2021年校級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項目(編號ZK2140)、西安翻譯學院品牌課程“基礎德語I”建設項目(編號ZK221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