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綜合分析數字出版新業態的基礎上,基于出版社的變革與發展提出關鍵性要素,即優化組織結構、創新考核機制、規范制度經驗以及培養和打造人才團隊。組織結構設計和“作戰隊形”規劃為高效響應外部需求打下基礎;創新考核機制通過串聯“內部能力”促進協作共生;正式制度的出臺確保組織運作的規范性和自由度;人才培養則為組織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這四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出版社能夠在數字出版新業態中實現高效、創新和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 出版社 變革 數字化轉型 外研社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4) 04-0005-04
From Change to Renewal: The Solf Evolution Path of Publishing Firms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ang Fang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100089)
[Abstrac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new dynamics in digital publishing, and consid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houses, some crucial factors are proposed: optimiz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nnovating assessment mechanisms; implementing formal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cultivating and building talent teams. The desig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planning of the “battle formationlay” the foundation for efficiently responding to external demands; innovative assessment mechanisms enhance internal capabilities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co-exist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mal institutions ensure the normativity and flexi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talent cultivation provides a continuous stream of motiv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se four aspects, publishing houses can achieve efficienc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dynamics of digital publishing.
[Key words] Publishing firms Revolution Digit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未來的出版社會是什么樣子?綜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下文簡稱“外研社”)AIGC的回答,最顯著的就是全面數字化與智能化。數字出版新業態的興起,要求出版社在組織管理和運營模式上進行深刻的調整與創新。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創新考核機制、規范制度經驗以及培養人才團隊,以提升出版社在數字時代的競爭力。這些關鍵要素不僅獨立發揮作用,更通過相互聯系與作用,構建出一個高效、協作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機整體。
放眼全球,媒介和技術的發展正在對出版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在內容創作環節,人工智能(AI)可以輔助編輯撰寫提綱、收集素材、優化稿件;在營銷環節,短視頻、線上直播等渠道使出版物能夠更快速、更廣泛地觸達潛在讀者;在呈現方面,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富媒體等前沿技術拓展了產品形態。
進入數字化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正在被深刻顛覆。以閱讀為例,2024年最新發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中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8%,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80.3%[1],移動閱讀已經成為數字化閱讀方式的主要形式。當下,大量的閱讀、學習場景已經轉移到手機、電腦、閱讀器等移動終端上。對此,出版社如何讓優質內容超越紙質載體,持續體現內在價值?
在課堂內,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超過四分之三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2]。“十四五”綱要將智慧教育列入十大數字化應用場景,要夯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與“智能基座”。為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匹配海量的教育資源,無紙化智慧教室、智慧課堂的應用日益廣泛。課堂內外以及相關文化產業—報紙、期刊、電視等都在著力發展數字化轉型;讀者和用戶越來越多地出生于互聯網時代,與屏幕相伴成長,紙質圖書不再是唯一的閱讀、學習工具,知識載體向多模態升級,數字資源的特性與優勢更加突出,并逐漸走向個性化、生態化、智能化和一體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行業必須主動迎接變革,提供更豐富更多模態的產品和服務。出版行業并非缺少市場,而是缺乏觸達讀者的方式—唯有跟讀者產生強關聯的供需關系,才能把數字化時代的挑戰轉化為機遇。
主動迎變,需要利用先進技術,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向用戶呈現知識,這對出版社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于汽車從燃油車升級為新能源汽車,盡管新能源汽車在安全性、環保性、智能化及駕駛體驗方面有顯著優勢,但其發展依賴于完善的充電設施網絡、高性能且低成本的電池設計、生產、銷售及回收體系的協同;還需要高性能傳感器和雷達系統的支持,以及大數據、云計算和高精度地圖服務的保障。唯有具備相應配套設施,車企才能為用戶提供更有優勢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進而實現自身的進化和迭代。從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同樣涉及生態體系的升級乃至重構。全新的生態體系將更加復雜,且更難以駕馭。在這一生態體系中,以下幾個關鍵因素尤為重要。
1 設計組織結構,響應外部需求
根據內外部環境和自身戰略不同,教育出版社可以采用不同的組織結構[3]。外研社平均每2—3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組織結構的調整,經歷過編輯部、事業部、分社、集群等不同組織結構。那么,究竟何種組織結構最為優越或最為適宜?迄今為止,中外管理學家尚未找到能夠“準確測量組織有效性”的工具。
從多年的出版從業經驗來看,判斷一個組織結構的優劣,不應僅僅看其形式,而要著眼于其內在運行的有效性。以閱兵方陣為例:一個訓練有素的方隊,可以向前行進,也可以向后移動,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無論行進方向如何,總有一條軸線確保穩定有序地調動組織資源。如果無法達到這個標準,即便排列成矩陣式方陣,靜止時尚可,一旦行動便會混亂。在數字出版領域,哪條管理軸線才是出版社的主軸線?不同軸線上如何分配決策權力?不同軸線上的管理功能如何發揮協同作用?外研社對此一直在探索并調整。若能夠敏銳捕捉到外界的變化和機會,迅速作出反應,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那么組織就是有效且合理的;反之,若無法達到這一成效,就應考慮再次調整組織結構。目前,外研社從事數字出版的團隊包括全資數字化子公司、總部數字化管理中心,同時在分社中都設有一個從事數字資源開發的小團隊,與外研在線對接。外研社數字業務隊形一直處于不斷變化和調整中。從疫情突發快速上線教學資源,到“雙減”政策下培訓機構關停并轉、滿足家長仍然存在的學習需求,外研社的組織結構能夠快速響應外部需求,其有效性得以證明。因此,沒有天生的好組織,只有“不斷變得更好”的組織。當環境變化、用戶需求變化、上下游快速發展變化時,組織結構也必須更加靈活、迅速地適應外界變化。
2 創新考核機制,協作共生發展
在構建作戰隊形后,不同部門之間的優勢和能力需要通過考核機制的牽引實現有效“串聯”。傳統出版社的考核體系依據紙質圖書特點制定,針對具體部門的收入和利潤進行考核,這容易導致各部門只關注自身考核任務,忽視其他部門的任務完成情況,使得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各自為戰。針對這種情況,外研社對考核機制進行了創新,推出了“共生指標”[4],即通過績效考核,促使分社主動貢獻優質內容和對教育教學的理解,使數字子公司主動發揮其在互聯網產品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從而使不同的部門能夠步調一致,打出整齊劃一的組合拳[5]。眾多融合產品如數字教材、《新概念英語》的智慧版、《劍橋國際少兒英語》(智慧版)、《大貓》(智慧版)等,均為新考核機制的成果,通過數字賦能為廣大學生和家長提供優質服務。圖書分社和數字子公司,也都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并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數字出版中。新的考核機制也推動了外研社共享協作企業文化的形成。
3 出臺正式制度,從“必然”走向“自由”
隨著數字業務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成立專門的部門以集中資源和精力進行管理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業務的專業性和效率,還能確保數字業務得到充分重視和支持。外研社成立了數字業務論證與評審委員會,該委員會由社領導、經營、財務、信息化以及業務部門代表組成。委員會統一管理數字化相關經費和預算,對數字產品的申報、論證、評估、實施、交付、驗收等關鍵環節進行評估和把控。同時,建立數字基建公共采購服務體系,戰略性數字項目由社內公共資金先行投入,運營收益根據責任主體進行市場化分享,從而解決了零散建設、缺乏體系和規模的問題;推出《外研社數字項目管理規范》《外研社數字資源質量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旨在沉淀和固化數字化經驗,提高管理效率,并確保未來數字出版工作的連續性。出臺一系列正式的組織和制度,是外研社出版融合發展的重要標志。從華為的管理經驗來看:成功的管理,就是企業脫離了對技術、資金和小部分人才的依賴,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科學規范的數字化管理制度,正是出版社變革和迭代發展中通往自由王國的必經之路。
4 布局人才培養,提升數字化能力
人是最活躍、最能動、最具創造力的生產要素。在數字化發展中,盡管已經具備了作戰隊形、行動路線圖及機制保障,但決定最終成效的關鍵因素仍然是團隊。出版社的人員在選題策劃、編輯圖書或市場營銷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專長。然而在互聯網時代,許多原本確定的事物變得不再確定。行業內的競爭不僅限于出版社之間,同樣包括教育科技機構等。這需要在缺乏前人經驗情況下,綜合各種知識,洞察其中的關聯,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因此,在融合發展時期,出版社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
首先,外研社確定了出版融合人才培養的“增長極”。人才的帶動和傳承是一個質的傳遞過程,人才的層次對其選拔和培養后繼者的能力有重要影響[6]。全資子公司外研在線作為獨立運營的排頭兵、先遣隊,不僅是外研社數字化運營的核心載體,也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增長極。除了500人規模的外研在線,在傳統分社中,雖然無法立即實現所有成員的數字化轉型,但傳統分社設立數字資源部,對接外研在線。初期將部分業務部門打造成為數字化人才高地。具體而言,以用戶規模大、產品知名度高的教材部門和讀物部門作為增長極。目前,全國有一半的大學生和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使用外研社的英語教材,外研社的分級閱讀產品有60個系列6000多冊,占全國英語分級閱讀總產品銷售額的60%。部分分社作為增長極,通過點的突破,帶動出版社整體數字化人才的聚變、裂變和鏈式反應,為全員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點。
其次,為出版融合人才培養提供能量核。能量核是為人才培育、集聚、發展和壯大提供動力的核心能力源泉。外研社培養數字化人才的能量核包括外研U學[7]、UNIPUS[8]、管理駕駛艙[9]等戰略性紙數融合項目。對于這些項目采用“壓強原則”,即投入超過常規數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配置,實現重點突破,并迅速進行復制推廣。在這些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數字子公司與出版分社的團隊互相學習,密切討論甚至激烈爭吵,不斷拓展團隊成員的認知和能力邊界,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顯著提高決策質量和創新能力。盡管成長過程充滿挑戰,但正是在這些討論和爭論中,團隊成員得以提升自身能力。
目前,外研社員工總數超過2200人,全職從事數字化業務的員工占比超過1/4,已初步解決數字化人才“有沒有”和“多不多”的問題,并部分實現了數字化人才“優不優”和“強不強”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下一步外研社將向全員數字化大步邁進、同時更大幅度地促進數字化人才高質量發展。
外研社致力于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創新考核機制、規范制度經驗以及培養和打造人才團隊等方面的變革和努力,適應外界的變化并保持競爭力。筆者在此呼吁業界同仁共同探索、積極實踐,長期部署,推動出版行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為出版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注 釋
[1]新華社.第21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OL].[2024-05-2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 202404/content_6947066.htm
[2]人民網.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OL].[2024-05-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3_1044232.html
[3] 王芳.教育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出版,2021(6):49-53
[4] 王芳.共生視角下的出版企業融合發展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1(10):28-34
[5] 王芳,郭劍. 扎實推進全方位的出版融合,做大做強新型數字出版企業 [J]. 中國數字出版,2024(1):18-22
[6] 孫銳 . 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評價機制 [J]. 中國人才,2019(7) :24-26
[7]外研社打造的外語學習領域一站式在線學習平臺。
[8]外研社推出的一站式智慧教學(外語)云平臺。
[9]為企業內部管理決策提供的指標分析型系統。
(收稿日期: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