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六月,1342萬考生報名赴考的2024年全國高考也翻篇了。對于千萬考生和家長而言,高考這趟特別的征途卻仍未畫上句點。
伴隨著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即將啟動,志愿填報也成為近期最牽動考生、家長們心緒的一件大事。
高考志愿填報市場早已不太平靜。不久前,“張雪峰直播賣卡3小時入賬2億”“張雪峰2026年志愿填報服務已售罄”“高考志愿填報師幫考生報志愿月入10萬”等相關話題引起廣泛熱議。志愿填報市場火熱的背后,是家長們肉眼可見的緊張與焦慮。
面對著全國三千多所高等學校,加上全國各省陸續實行新高考后,最多高達112個的志愿填報數量,海量的院校及志愿足以令人暈頭轉向。
AI的風,還是吹向了高考生們。
在這樣的背景下,貼著“智能”“智慧”標簽的AI志愿填報軟件,成為市場上風頭正勁的填志愿“神器”。考生們只要填入填報批次、科目類別、分數等關鍵信息,就能獲取一份有理有據的詳細方案,看到一條上大學的參考路徑。
聽起來,這樣的輔助工具對焦頭爛額的考生和家長來說3888e36c6f61df0660689a2c96c11cecacbbd6b3f4c89809ea5a66d0736e4490,的確解了燃眉之急。那么,AI志愿填報工具,究竟是值得依賴的高科技利器,還是嘩眾取寵的市場營銷呢?
如今,用五花八門來形容市場上的AI志愿填報軟件,一點也不為過。只要輸入相關關鍵詞,可以立刻找到掌上高考、蜻蜓志愿、熊貓志愿等一眾產品,而夸克、百度等人們熟悉的應用程序,也都在醒目位置添加了高考填志愿的入口。
蜂擁入局的背后,是火熱的高考志愿填報市場。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及就業前景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88.1%高考生愿意選擇高考志愿填報服務;2022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為8.8億元,2023年達9.5億元。
不難發現,大多數以AI智能或者大數據作為賣點的填志愿產品,為了吸引更多用戶,都提供了基礎的高考大數據服務。以操作方式而言,可謂相當簡便。
真正關鍵的地方在于確保大數據的權威、準確,保障預測填報的精準、穩當。

以某熱門志愿填報工具為例,進入填報頁面后,考生需要輸入所在省份、填報批次、選擇科目、高考分數等信息,一鍵智能匹配,就能生成一套有模有樣的填志愿方案。
通常,平臺會自動篩選出“沖”“穩”“保”三類志愿學校,更細致的還會按風險程度區分成五類志愿院校。考生們不僅能看到錄取概率,還能看到可報專業的錄取最低分、最低位次、今年計劃招生人數、學費等關鍵信息。
不同的填報軟件,還提供了不同的個性化服務。比如考慮到考生的特殊偏好,夸克提供了院校優先、專業優先、地域優先、高薪好就業等多個維度的信息;百度在今年則結合AI大模型能力推出智能體版本,即用聊天的方式咨詢志愿填報。
不過,雖然大部分產品都會提供免費的填志愿功能,足以讓人感受到數據庫支撐的便捷,但通常會限制填志愿體驗的次數。并且,如果要使用AI智能報考、做評測、定向數據查詢等功能,就要另外購買從幾十元到近千元不等的志愿卡,才能享受付費服務。
對于平臺而言,免費提供的志愿方案并非角逐之地,真正關鍵的地方在于確保大數據的權威、準確,保障預測填報的精準、穩當。
不同平臺的志愿方案之間仍存在著預測差異。以一位浙江考生“物理、地理、技術541分”的成績進行模擬,相同的數據輸入,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可填報院校數量,分別是“沖111、穩142、保451”和“沖201、穩62、保842”。
再輸入以杭州為目標地的條件限定,穩妥類的志愿院校數量分別為5和3—這個時候,兩所院校之差就容易引起考生的糾結。
志愿平臺所使用數據類型的差異,都可能導致運算結果的不同。對于考生和家長而言,要如愿獲取滿意的志愿方案,需要自身對高考政策、專業發展有基本了解,才能用好AI工具。
一位志愿產品負責人就表示:“在填志愿時,人工智能可以是信息整理員、數據分析員、報考參謀員,但是最終如何選擇,還是要靠家長和考生自己拍板。”
今年并非AI高考志愿填報亮相的第一年。前幾年高考,就已經有不少考生靠它填志愿,但從錄取結果來看,AI填報并不盡如人意。
來自江蘇的楊同學是2021屆物理類高考生,他對AI填報志愿的結果并不滿意。楊同學告訴《看世界》,當年他的位次在全省三萬三千名左右,他的志愿學校在某志愿平臺上顯示錄取概率極大,但最終結果卻離錄取還差一千名。身邊使用過的同學褒貶不一,“想沖的吐槽比較多,想保的還是覺得好用”。
囿于現階段數據來源的限制,AI志愿軟件決策判斷失誤的風險仍不可忽略。
楊同學認為,省內志愿會比省外志愿相對合理。“大部分AI志愿填報只會機械對比上一年的錄取數據,不會考慮特殊情況。省外高校招生計劃變化較大,如果不考慮當年招生專業人數,就十分容易造成滑檔。但由于省內學校招生相對穩定,AI志愿填報相對合理。AI志愿填報只能作為參考,不能迷信,還要考慮學校招生計劃的變化。”
廣東省2023屆考生阿華告訴《看世界》,自己去年很相信AI填志愿,沒有參照志愿填報書,直接按照AI提供的志愿方案填報了,但沒想到排名數據并不準確,最終與填報院校失之交臂。
在社交媒體上,對于AI志愿填報的爭議一直存在。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AI志愿填報服務時表示:“AI志愿報考流程一點都不嚴謹,看似有很多選項,卻連最基本的規避部分專業都做不到。一鍵生成志愿,一堆專業一個能用的都沒有。”
受訪者們在使用過程中,都對AI服務持懷疑態度。有考生覺得,AI始終與人工志愿服務不同,不能靈活地考慮一些意外情況的發生;也有考生認為,各種AI工具提供的方案都比較雷同,其實跟自己獲取的信息差不多,無法提供足夠個性化的參考意見。
的確,從本質上而言,市場上的AI志愿填報軟件,都有著同樣的工作原理和技術路徑,通過人工智能推薦算法或匹配模型發揮作用。
它們經過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分析過往各個分數段考生們的去向,分析計劃招生人數、錄取分段人數等數據規律,最后向考生們列出分數條件較符合的學校。
如果考生要結合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要素,往往會回歸通過付費獲取人工志愿服務的方式,即傳統的線下輔導填志愿。
因而,有教育人士認為,目前的AI填報志愿產品,并不能算真正的“智能填報”,只能說是對高考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從技術成熟度來說,囿于現階段數據來源的限制,AI志愿軟件決策判斷失誤的風險仍不可忽略。
教育部也曾提醒,每年高考填報志愿前,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都會發布當年高考成績統計情況,和近年來各高校錄取分數情況,市面上的咨詢機構或個人所使用的參考數據,均通過該公開渠道搜集匯總—但由于一些咨詢機構和個人對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沒有進行深入學習了解,在使用這些數據時存在盲區和誤區,反而對學生和家長產生誤導。
AI熱不斷升溫,市場良莠不齊,風險暗藏其中。高考志愿填報是高中畢業生的“最后一課”,填報志愿的過程,是考生們認識自我、規劃未來的重要一步,盲信AI志愿,反而會錯失完美答案。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AI志愿填報仍有許多技術難題待解,不過伴隨著越來越多科技力量的入局,未來或許會升級成為輔助考生做好升學規劃的好幫手。
科技之于教育,仍有巨大的潛能待激活。蘋果公司前教育副總裁約翰·庫奇曾在《學習的升級》一書中,分享自己50多年的“教育+技術”的跨界研究經驗。他說,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技術使用不當”,技術會不斷進步,“如果我們不用它營造我們的教育生態,不用它去顛覆傳統的課堂,你就不能指望任何變化”。
在美國,高校老師普遍意識到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近年來,“AI+教育”的公司很愿意和高校合作,實現雙贏:企業可以從學校中獲得學習數據,教育者通過科技實現教學目的。
Civitas Learning是一家專門聚焦于運用預測性分析、機器學習從而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的年輕公司。它通過和大學合作,獲取海量的學生數據,從中看到學生的分數、出勤率、輟學率和保留率的主要趨勢,從而提高學生成績,警惕學習下滑。
教育科技公司Nearpod VR曾向美國1萬多所學校提供VR課程,展開了基于VR的線上課程實驗。譬如有一門《幾何無處不在的》的數學課,學生們可以通過VR觀察世界各地的建筑,然后找到其中的幾何關系。VR課堂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課程體驗。
此外,語言學習軟件Duolingo開發AI聊天機器人與學生進行逼真對話;數學輔導軟件Carnegie Learning嘗試用AI部分替代老師功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評估;商業數據分析公司Pentaho與學校合作發起開源學術分析計劃,通過收集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來預測學生的學業情況、及時干預幫助問題學生;大數據公司Knewton開發了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節奏,控制學習進度的智能數學教科書……
不斷涌現的種種優秀案例,讓人們充分感受到“AI+教育”的力量。唯成績論,已不再是教育界的唯一真理,“學霸”“學渣”這樣的區隔標簽,也將逐漸從學校里淘汰。相信在未來,因材施教不再是遙遠的理想。
科技,會成為讓學生們自由飛翔的翅膀。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