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中探討了“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提出了“兩種生產”理論。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兩種生產”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對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但“兩種生產”理論一經提出便備受爭議, 二元論質疑、 兩種生產關系爭論等問題實質指向對“兩種生產”理論原意的理解和把握。回溯“兩種生產”理論的形成背景,梳理“兩種生產”理論的發展脈絡,回應學界對“兩種生產”理論的爭論,有助于澄清錯誤認識,明確“兩種生產”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立場,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全面理解,為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兩種生產”理論;物質資料生產;人自身生產
中圖分類號:F0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6-0096-06
當前中國面臨著少子化與老齡化并存的人口問題,持續低迷的生育率將在較長時間內影響著社會經濟發展。如何協調好“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人口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已然成為重要的現實問題。而“兩種生產”理論闡述了“物質資料生產”與“人自身生產”的關系,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為當前解決好“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關系問題供了理論指導。
一、“兩種生產”理論的形成背景
“兩種生產”理論萌芽于19世紀40年代,經過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的初次系統闡述到1884年《起源》的完整闡述,歷時40年左右實現從萌芽到發展成熟。因此,在總體把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形成發展大背景的基礎上,定位于19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末這一歷史階段,從時代背景和理論背景兩個維度把握“兩種生產”理論的形成背景。
(一)“兩種生產”理論的時代背景
在經濟上,一方面是生產力快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成果的不斷運用和普及,英、法、德等國相繼發生大機器替代工場手工業的產業革命,從而實現了生產技術革命;另一方面是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隨著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封建主義被摧毀,以機器生產體系和雇傭勞動為標志的工廠制度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主要國家確立了其統治地位,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在政治上,階級結構深刻變化以及工人運動的興起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19世紀30至40年代,工人起義和工人運動的發生表明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開始成為階級斗爭的主要形式,無產階級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也提出了創立無產階級科學理論體系的時代要求。
同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新進展為深入研究和發展“兩種生產”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支撐和理論素材。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由于缺乏原始婚姻、家庭、社會組織等的人類學研究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研究缺乏具體的學科研究基礎。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公開發表后,一大批文化人類學著作在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相繼問世。(1)而1887年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探討了原始社會發展的規律,為“兩種生產”理論的最終形成和成熟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理論素材。此外,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人口過剩、社會關系急劇變化等問題也急需得到回應和解決。
(二)“兩種生產”理論的理論背景
第一,古典哲學關于“兩種生產”的思考。德國古典哲學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貫穿著對歷史發展所提出的時代課題的思考和探索。雖然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這些思想家難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必然發展趨勢,但是也為唯物史觀的創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理論來源。比如,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點包含著“唯物”的因素,從而為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思考;而黑格爾從辯證法的觀點出發,對資本主義的市民社會及其經濟關系進行分析,并把歷史看作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邁進的過程,從而為唯物史觀的創立以及“兩種生產”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思想理論來源。
第二,古典政治經濟學關于“兩種生產”的思考。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上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成熟,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也較為集中地闡明了關于“兩種生產”的思考。(2)比如,威廉·配第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試圖說明人與財富的關系,指出自然數量和社會數量構成人口,而土地的價值取決于土地所生產的物質資料能夠養活多少人口,從而萌生了關注人口數量與質量以及人口與物質資料關系的思想。費朗斯瓦·魁奈將財富區分為消費性財富和生產性財富,將維持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生活資料稱為消費性財富,而將用于生產的資料稱為生產性財富,并看到了消費在兩種生產中的橋梁作用。盡管這些思考仍舊停留于表面,具有不徹底性,但是其關注到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人口過剩的現象,為馬克思、恩格斯分析兩種生產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借鑒。
第三,空想社會主義關于“兩種生產”的思考。空想社會主義者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人口問題和探索相應解決辦法的過程中闡發了他們關于兩種生產的觀點。比如,托馬斯·莫爾主張通過調節的方式保持家庭人口數量的均衡,認為子女過多的家庭應該分一部分給子女較少的家庭。(3)雖然他們的思想仍然是未成熟的無產階級觀點,還有很多空想的成分,但是總的來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適度人口思想反映了其關于兩種生產及其相互關系的初步思考,為“兩種生產”理論的形成提供了一定啟發。
二、“兩種生產”理論的發展歷程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大脈絡中把握“兩種生產”理論的發展脈絡,并將其發展歷程概括為“初見端倪及萌芽”“初次系統闡述”“繼續發展”“完整闡述”四個階段。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目前對第一種生產探討成果較為豐碩,第二種生產以及二者的關系成為本文梳理考察的重要方面。
(一)“兩種生產”理論初見端倪及萌芽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開始思考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問題,也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問題,指出“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真正的構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現實的精神實在性,他們是國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會本身把自己變成國家。它們才是原動力”(4),論述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雖然在這里沒有直接對“兩種生產”理論進行闡述,但是這個時候馬克思的研究轉向已經初步展露出兩種生產的端倪。
在1844年撰寫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恩格斯對馬爾薩斯人口數量幾何級增長理論進行批判,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人口過剩的根本原因,并在分析商品生產要素時指出:“這樣,我們這里剩下的就只有兩個方面,自然的、客觀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主觀的方面即勞動”(5),“這樣,我們就有了兩個生產要素——自然和人,而后者還包括他的肉體活動和精神活動”(6),從而將“人”作為重要生產要素提出,也為“兩種生產”理論提供了思想基礎。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著作,蘊含著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的初究,也是兩種生產思想的最初萌芽,包含著人自身生產的影響因素、結果等思想。一是分析了人自身生產的影響因素?!皩θ说男枨蟊厝徽{節人的生產,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產的情況一樣。”(7)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自身生產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當市場對勞動需求較少時,就會出現兩種生產之間的比例失衡,從而造成大量過剩人口。二是探討了如何進行人自身生產。一方面,馬克思直接提出了有關人生命生產的問題,從兩性關系、家庭關系的角度指出:“兩個人的交嬉即人的類行為生產了你這個人”(8),“人通過生兒育女使自身重復出現,因而人始終是主體。”(9)另一方面,馬克思論述了勞動實現人自身生產,說明了人自身生產的雙重含義,同時強調了人在其中的主體性。他指出:“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10)可見,在19世紀40年代尤其是后半期,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初步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兩種生產,并且開始對二者關系進行一些分析,但是這一階段的分析還處于萌芽階段,還沒有形成“兩種生產”理論的系統認識。
(二)“兩種生產”理論的初次系統闡述
《形態》是唯物史觀創立的標志性著作,也是“兩種生產”理論的初次系統闡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闡述了物質生產活動、新的生產需要和繁殖三個方面,蘊涵著“兩種生產”思想,可以看作是《起源》中“兩種生產”理論的雛形。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1)。這一論述既闡明了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性,也包含著對人自身生命生產的認知,即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是“現實的個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接著指出第二個同樣屬于物質資料生產領域的歷史活動,即“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2)。隨后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第三種關系,直接集中體現了人自身生產思想?!耙婚_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保?3)這段論述一方面點明了“繁殖”是他人生命生產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闡釋了人自身生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接著進一步指出生命生產的雙重關系,“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14)。同時,也點明人的再生產不僅是人口本身的生產,也是現存人口社會關系的再生產。
此外,《形態》還闡述了上述三方面社會活動之間的關系,指出“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以來,這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15),強調了不能將其看作三個不同的階段,而應該看作三個方面。受到歷史科學條件的限制,“兩種生產”理論只是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形態》中得到初步闡釋,尚未探討原始社會時期的兩種生產及其相互關系等重要問題,“兩種生產”理論仍然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
(三)“兩種生產”理論的繼續發展
在1857年創作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系統論述了生產與消費、分配、交換之間的關系,明確表達了“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16)等觀點,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闡釋了“兩種生產”思想。馬克思指出,“消費直接也是生產,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的生產一樣。例如,在吃喝這一消費形式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這是明顯的事。而對于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從某一方面來生產人的其它任何消費形式也都可以這樣說?!保?7)這里直接點明了消費是對人進行再生產,也就是對勞動者腦力和體力的補充,這也是物質資料生產得以維系的重要前提。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多次探討了人自身生產問題。一是分析了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主體性和前提性。馬克思指出:“勞動的主要客觀條件本身并不是勞動的產物,而是已經存在的自然。一方面,是活的個人,另一方面,是作為個人再生產的客觀條件的土地。”(18)可見,人是生產中的主體要素,“擁有土地財產作為客觀的存在方式”(19)的個人就是他的活動前提,人自身生產對社會生產起著重要作用。二是進一步闡述了人自身生產的全面性。在分析比較古代和現代世界“人的生產目的”時,馬克思指出:“在這里,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20),從而凸顯和概括出“人的再生產”所具有的豐富內涵。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雇傭勞動、人口過剩等問題,從而也涉及到對人自身生產的相關論述,豐富和發展了“兩種生產”思想。一是從勞動力的角度闡述了人自身生產的必要性。馬克思指出:“勞動力只是作為活的個人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勞動力的生產要以活的個人的存在為前提。假設個人已經存在,勞動力的生產就是這個個人本身的再生產或維持?!保?1)說明活的個體存在是進行社會生產活動的前提,而勞動力的生產又是這個個體本身的再生產或維持。同時,馬克思論述道:“勞動力所有者是會死的。因此,要使他不斷出現在市場上(這是貨幣不斷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的賣者就必須‘像任何活的個體一樣,依靠繁殖使自己永遠延續下去’”。(22)可見,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是人類必須進行繁殖實現生命延續的重要原因,而人的再生產又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維度。二是對工資決定因素的分析包含著“兩種生產”的思想。在論述工資的決定因素時,馬克思指出工人的工資不僅包括維持勞動者本人的生活資料以及教育成本的部分,還包括滿足其家庭成員生命維持的部分。由此可見,最低工資的確定以生命的維持為底線,包括勞動者本人和其家人生命的維系,既包含物質資料生產也包含人自身生產。三是對人口規律的分析包含著“兩種生產”思想。馬克思分析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相對人口過剩問題,指出由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總資本中可變資本部分相對減少、形成大量相對過剩人口,從而形成了產業后備軍。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結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更加深入細致分析,“兩種生產”理論得到具體社會的實踐考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四)“兩種生產”理論的完整闡述
馬克思晚年集中精力對人類學著作進行深入研究,留下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從而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兩種生產”理論。在《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以下簡稱《摘要》)中,馬克思糾正了摩爾根唯物主義觀點的不徹底性,詳細摘錄了摩爾根關于“五種家族形態”的描述,闡明了原始社會中兩種生產的作用。同時,論及兩種生產如何促進原始社會自身量變,指出:“氏族組織的影響日益增強和生活必需品的生產技術不斷改善,使一部分人類進入野蠻時代低級階段?!保?3)
在《起源》中,恩格斯闡明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形成、產生與發展過程,明確提出“兩種生產”理論,并進行了完整系統的闡述,即“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締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24)同時比較深入地考察了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兩種生產的表現和不同作用。
恩格斯晚年的書信是深入理解“兩種生產”理論的重要線索。比如,在1890年答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明確提到“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25),從而鮮明表達了其對于社會歷史發展決定性因素的看法,即強調經濟因素,但絕不將經濟因素的作用唯一化和絕對化??梢?,單一決定論,即純粹強調物質資料生產對社會歷史的決定作用而排斥人自身生產的影響是具有片面性的。
三、關于“兩種生產”理論的幾點爭論
學界關于“兩種生產”理論的爭論紛繁復雜,總體來看主要圍繞“兩種生產”的關系展開。筆者將其歸為三個大類,即關于“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爭論、關于“兩種”和“兩個方面”的爭論以及關于四種決定論的爭論。首先分析和回答好一元還是二元的問題,這是涉及唯物史觀根本立場的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更加細致地把握和厘清“兩種生產”的內涵及關系,從而回答好“兩種”還是“兩個方面”的問題;而明確前兩個問題并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有助于剖析四種決定論的實質。
(一)關于“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爭論
《起源》一發表,“兩種生產”理論首先就遭受到了二元論的質疑。1894年1月,俄國社會學家米海諾夫斯基指出唯物史觀是所謂“經濟唯物主義”??幸蛟?894年《歐洲通報》中指出“恩格斯以新的思想補充了自己的觀點,這種新的思想使得他的觀點發生了本質的變化”(26),從而認為恩格斯《起源》中論述的“兩種生產”理論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日本學者河上肇也指出,“馬克斯拿來做歷史一元的動力,明明是物質生產力。……這個所謂物質生產中,不包含人類的生產,(即人口的繁殖) 殆無疑義。”(27)針對認為“兩種生產”理論是“二元論”的錯誤觀點,列寧、普列漢諾夫在《什么是“人民之友”》《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中進行了深刻的反駁和批判。
關于“一元論”還是“二元論”的討論實質指向對“兩種生產”相互關系及社會歷史發展決定因素的理解。部分持“二元論”觀點的學者實際上是將“人自身生產”視為“物質資料生產”之外單獨發揮作用的精神要素,從而試圖動搖唯物主義一元論的立場,這顯然是荒謬的。另一種觀點則將“人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視為并列的決定要素。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也影響著后續爭論的探討。可以肯定的是,“兩種生產”理論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這是涉及對整個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理解的基本問題。
(二)關于“兩種”還是“兩個方面”的爭論
關于“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究竟是兩種生產,還是同一生產過程的兩個方面,學界尚存爭議。第一種觀點堅持“兩個方面”。周勇平查閱了文本MEGA2版本,在考察原著文本以及相關翻譯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形態》中關于“三方面”生產活動的論述,得出不是“兩種”生產,而是“同一生產的兩個方面”的結論。(28)同樣,萬高潮、王健康也認為兩者不過是“生命的生產”或“生活的生產”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第二種觀點則強調“兩種生產”。林峰強調“兩種生產”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認為從根本上決定歷史的生產形式的只有一種,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29)趙家祥提出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是兩種不同的過程,并且認為物質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相比,對于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更根本。(30)
關于“兩種”還是“兩個方面”的爭論,實際上指向對“兩種生產”內涵的深入理解,也涉及到后面的“單一決定論”和“共同決定論”等論爭。具體來看,如何理解“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后文中“而生產本身又有兩種”直接關涉對社會歷史決定因素的理解。比如,林峰認為恩格斯所說的“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不是兩種生產的統一體,而是“狹義”的生產,僅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31),從而推導出單一決定論。
(三)關于“兩種生產”的四種決定論的爭論
除了上述兩個問題的討論,圍繞“兩種生產”,學界主要有四種較為成型的觀點,即“依次決定論”“單一決定論”“共同決定論”“一體決定論”。“依次決定論”認為,兩種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依次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中人自身生產決定原始社會的社會制度以及發展,而到了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資料生產才對社會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單一決定論”認為,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只是單一的因素,即物質資料的生產?!肮餐瑳Q定論”則認為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共同制約和決定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與“共同決定論”不同,“一體決定論”沒有將人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是認為兩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共同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這四種決定論觀點之間本身也是相互聯系的,突破某一個理解界限,可能就會滑向另一種理解,而這些觀點誤解背后是對原著文本的誤讀。以“依次決定論”為例,恩格斯確實在《起源》中論述了血族關系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指出:“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保?2)但一方面“血族關系”不等于“人自身生產”(33),另一方面“支配”根據原文語境是指“受控制于”而不等于“決定”(34),因此根據原文不能推導出人自身生產在原始社會中起決定作用,“依次決定論”是站不住腳的。
兩種生產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回答這個問題仍然需要回到原文,即“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締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保?5)首要問題是要明確“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含義,具體而言就是要明晰“生產本身又有兩種”是否與前面對應,而在原文中此處并沒有出現“生產”這個詞,反而使用了“Diese”(36)這個指示代詞,翻譯過來為“這”。由此,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本身就包含了兩種生產的含義,即“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可見,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兩種生產”理論的關系應當是“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都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不應否認“人自身生產”對社會歷史的作用,同時要看到兩者的互動影響社會歷史發展。
四、小結
“兩種生產”理論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具有與唯物史觀相伴始終的理論發展線索。概括來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研究轉向以及《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批判中初見“兩種生產”的思想端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出現“兩種生產”的最初萌芽,《形態》中對“兩種生產”理論進行了初次系統闡述,《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摘要》等著作中也都涉及或體現了“兩種生產”思想,而且愈發深刻、豐富、全面。最后,在《起源》中“兩種生產”理論得到完整闡述。而面對學界對“兩種生產”理論的質疑,恩格斯在晚年書信中進一步闡發了對唯物史觀的理解。但是,自《起源》問世以來,“兩種生產”理論備受爭議。通過梳理分析“兩種生產”理論的爭論,依次探討關于“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爭論、關于“兩種”和“兩個方面”的爭論以及關于四種決定論的爭論等問題,深化和厘清了對“兩種生產”理論的理解,有助于澄清將唯物史觀降格為“經濟決定論”、歪曲為“二元論”等錯誤觀點,有助于豐富發展唯物史觀以及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全面理解,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
同時,經濟與人口協調發展問題既是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重要的時代課題,“兩種生產”理論對于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從物質資料生產角度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推動高質量生產力的形成(37),要以創新為導向,加快發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先進的生產力保障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從人自身生產的角度看,人口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要著眼于當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積極應對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少子化、老齡化等新挑戰,優化人口發展戰略、著力提升人口質量,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資源支撐;從二者互動關系的角度來看,兩種生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要重點關注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人口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相向而行。
注釋:
(1)(36) 萬高潮、王健康:《人類自身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研究——唯物歷史觀的第二種解》,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113頁。
(2)(3) 周玉婷:《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云南大學2021年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第8、13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頁。
(5)(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9頁。
(7)(8)(9)(10)(11)(12)(13)(14)(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95、195—196、156、531、531、532、532、532頁。
(16)(17)(18)(19)(2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4、134、134、137頁。
(21)(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199、199頁。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5頁。
(24)(3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15頁。
(3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頁。
(2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3頁。
(26) [俄]普列漢諾夫:《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博古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4年版,第154頁。
(27) [日]河上肇:《唯物史觀研究》,文華書局1930年版,第43頁。
(28)(34) 周勇平:《“兩種”生產理論探析——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1版序言)(MEGA2版)的研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年第10期。
(29)(31) 林鋒:《“兩種生產一體論”究竟是不是恩格斯的思想?——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文本解讀》,《東岳論叢》2018第1期。
(30)(33) 趙家祥:《澄清對“兩種生產”理論的誤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37) 任保平、李培偉:《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機制和路徑》,《經濟學家》2024年第1期。
作者簡介:楊虹,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湖北武漢,430072;陳禹星,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木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