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霧霾防治,十年持續深入推進空氣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盼藍天”變為“拍藍天”成為現實寫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霧霾防治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中之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要求,是破解新時代重大環境問題的關鍵戰役,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作戰演練,更是新時代構建科學有效的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階段性成果。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科學技術進步在理念、路徑、手段上的“硬支持”,還要經濟社會在方略、思想、管理上的“軟支撐”,軟硬結合,協同攻關,方成大事。科學技術在藍天保衛戰中的研究,現存大量的科學研究、技術報告和決策咨詢建議,但經濟社會相關于霧霾防治的系統性研究成果鮮見。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徐盈之教授近年來在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精耕細作、行而不輟,她編著的《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模式與機制研究》當為從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研判藍天保衛戰的力作,也是徐盈之教授作為主持人領銜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模式與機制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該書基于我國全局性、長期性的新現象、新變化和新特征的時代背景,以霧霾防治為研究對象,借助霧霾污染物產生端“源頭控制”和擴散端“聯防聯控”的治理思想,以我國霧霾污染現狀、形成機理以及關鍵影響因素為研究切入,在探討霧霾防治有益模式的基礎上科學建立霧霾防治機制,對于新常態下我國環境治理探索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紅利”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中國霧霾問題的現實探討與多維解讀
任何環境問題,本質上都是社會經濟問題,解除霧霾鎖國的鑰匙在于經濟社會的優化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以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為特征的新發展訴求必將導致經濟發展方式和環境治理模式產生突破和創新,向著綠色化、集約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同時,資源、環境壓力又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霧霾防治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霧霾污染的有效防治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更是經濟新常態下環境觀和經濟觀的現實融合。基于此,《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模式與機制研究》一書直面我國霧霾污染的現實堵點、痛點及難點,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于霧霾污染成因及防治的相關文獻,全面把握霧霾污染治理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動態,拓展性地從社會、政府、制度以及經濟等層面全過程、全方位地探討了影響我國霧霾污染治理的關鍵因素。同時,并立足于現實考量,定量分析了我國霧霾污染強度的地區差異性及其收斂性,為摸清霧霾污染的癥結所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提供了精準有效的研究基礎。
二、中國霧霾防治模式相關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推進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霧霾問題的破解依然如此。霧霾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目前在發展中國家頻現,如何防治成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構建適應且有效的霧霾污染防治模式與機制更是成為多方關注的長期熱點話題。基于此,立足于“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的時代愿景,《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模式與機制研究》一書共設計11個章節,遵循“理論分析—實證研究—對策建議”的研究范式,結構清晰,框架合理,邏輯嚴謹。其中,第二章重點關注霧霾污染產生、霧霾防治模式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綜述及不同視角下霧霾影響因素、污染防治的內在機理分析,為全書的組織架構和行文開展賦予了理論準確性和邏輯性;第三章至第七章重點圍繞城鎮化、環境規制、要素扭曲及產業協同集聚、貿易開放等影響因素,按照“研究假設—實證檢驗—研究結論”的行文范式展開霧霾污染治理的影響研究;第八章至第九章立足于霧霾污染物產生端“源頭控制”和擴散端“聯防聯控”的分析框架,從污染物源頭控制模式、區域聯防聯控模式兩大維度展開霧霾防治的效應研究,增強了全書后續機制設計和對策建議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三、中國霧霾防治研究的方法應用與工具選擇
研判復雜系統的環境問題,需要用解決非線性多元手段來破題。霧霾污染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空間性、擴散性、溢出性等特性,以影響范圍快速擴大、持續時間不斷拉長、危害程度逐漸加深為基本特征。我國霧霾防治研究的推進,必須考慮其內在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與工具確保基礎研究的科學性。《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模式與機制研究》一書交叉融合經濟學、環境學、生態學、管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文獻整理與數據挖掘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采用STATA、MATLAB等計量軟件展開量化分析。具體而言,采用泰爾指數和收斂模型全面揭示我國霧霾污染強度的區域差異及其收斂性;運用面板回歸模型、中介效應模型、門檻效應模型、空間計量模型、結構方程模型、PVAR模型以及演化博弈模型等主流研究方法開展霧霾污染治理的影響研究和霧霾防治的效應研究,確保實證分析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四、中國霧霾防治的模式選擇與機制設計
習近平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新時代增進民生福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優先考量。霧霾污染防治作為新時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已取得突出的階段性勝利,對于厚植經濟社會的綠色本底和質量成色、減輕我國生態環境根源性、趨勢性壓力是一個鼓舞和鞭策,也為世界提供了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的中國模式。《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模式與機制研究》一書堅持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突破表層防治模式和單區域防治模式的現實桎梏,從協調機制、監督機制、保障機制和合作機制等維度展開立體式、綜合性霧霾污染防治機制設計,創新性提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的污染源頭控制模式和跨區域聯防聯控模式。同時,充分借鑒國內外經典案例經驗,從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優化、能源利用方式轉變、交通運輸體系升級、環境政策制定、跨區域聯防聯控等層面提出了新常態下我國霧霾污染防治持之有據的可行建議,為我國探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發展之路提供了有效支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此外,講好環境方面的中國故事,也有助于世界了解一個更加清晰的中國,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的宏大敘事。
總之,徐盈之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所著的《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霧霾防治模式與機制研究》一書展現了關于我國霧霾防治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是一部問題意識突出、建設指導性強的佳作,具有學術參考性和決策借鑒性。筆者特此向學界深耕于生態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等領域的同仁推薦該部專著,以期相關領域的研究臻于至善、進而有為。
作者簡介:段昌群,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云南昆明,650206。
(責任編輯 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