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文物界的“顯眼包”,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頂流彩繪陶縮脖俑令人印象深刻。
兩只耷拉的手臂交握在腹前,一雙倒月牙般緊蹙的眉毛,微微向左撅起的站姿,無不散發著溢出屏幕的幽怨與委屈。尤其是氣鼓鼓的腮幫,如青蛙鼓起來的氣囊一般,將五官都擠成一團,嘴巴更是噘得能吊瓶醬油了,讓人透過玻璃都能感受到他無聲的哀怨。
這委屈的小表情瞬間讓人們想起了身邊的“顯眼包”朋友們。無論是得知心心念念的美食售罄時,還是又學了一天習的勞累,這些“顯眼包”朋友們都會呈現出和陶縮脖俑一樣的委屈神態來,用夸張戲謔的姿態表達他們的委屈,也為周圍人帶來了快樂,消解了人們悲觀的情緒。他們就像是人群中的開心果,用一種夸張的表情逗得人捧腹大笑。
脖一縮,嘴一噘,屁股一扭,千年前匠人師傅將某個顯眼包的一瞬定格,將他的委屈與人們的快樂凝在陶縮脖俑的身上。千年后,在一眾莊嚴的文物中,他再次脫穎而出,隔著博物館的玻璃,游客感受著這位千歲“顯眼包”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