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科人”如何挽救短板
你偏科嗎,有沒有怎么學都學不好的科目?我指的是,無論再怎么努力練、刻苦背,就是學不好,還“瘸”得特別狠的那種科目。有也別怕,我有妙招!
我有個朋友就是學不好數學,其它科的分數又都很漂亮,不甘心的她還為此選擇了復讀。但再讀一年又不是變異,她捧著幾乎零蛋的數學卷發呆時,我讓她把成摞的數學資料全扔了,只留下了教科書!
然后只學課本上最最基礎的公式和定義,就是很多課本會加粗的那簡短一句,理解透徹后,再代入做最最基礎的題,也就是課本上最簡單的例題。還要按照單元順序做、且反復地做。
起初朋友也質疑:“做這些‘傻瓜題’真的有用嗎?”畢竟試卷上的題好像都要舉一反三,但之后的月考,她終于踩上了及格線。這時,我建議她不要加深去學,最好繼續反復練基礎題。
為什么不一鼓作氣更進一步?因為先前這么多年都學不好的科目,突然一口吃個胖子顯然不現實,加深學不僅徒增挫敗感,還容易記混,學亂。而且越正規的考試,特別是高考,題目絕不會偏,針對中學繁多的知識點去學習,反而能保證沒有學習漏洞,就像學不好捕魚技巧的人,編織一張細密的大網,至少不會漏掉任何一條小魚。
至于被“捕捉”的基礎,理科一般是公式、定理,文科就是每一章節的大小標題啦、政治的每段第一句啦……
[2]“傻瓜學習法”適用任何學習種類
雖說只攻克基礎內容是為了不被短板影響,但即使不偏科,用“做傻瓜題”的模式去學習和生活,也是多多益善。
學習可不止學書本上的內容。比如看課外書,這是學生時代增長閱歷、經驗,培養價值觀最便捷的方式了,但很多人一味挑選好書,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只看讀得懂的書。
我初中時狂買大部頭、狂下經典電影,但它們的唯一作用只有助眠!讀書是為了理解后吸收的,還是少年,怎么會背明白“終不似少年游”?
不用覺得別人讀得深奧就厲害,通過讀書而學習厲害的是行為本身。
同樣的,旅行時看不懂名勝古跡,不如先體會風土人情;學特長時,即便是簡單的豎笛,學得懂才能更好地感受藝術本身;運動時不被所謂的“炫酷”洗腦,甚至不容易受傷……
[3]“傻瓜學”社交
說到“傻瓜學”,不得不來辯論一番,人品和學習掛鉤嗎?我覺得品質和考試成績無關,但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
做“傻瓜題”,更像一種潤物無聲的生活大智慧。一是踏實做基礎題,也是個鍛煉心性的過程,學習最看重靜心和踏實,不盲目聽信捷徑,真能做到《論語》中的不恥下問,這樣當然更能學好。
二是你看周圍踏實的人,自帶一種友善的氣質,大家喜歡找友善的人幫忙、也會愿意幫友善的人,一來二去,在學校里遇到什么小困難、有什么學不會的,都會好解決很多。人品、學習和社交,一定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生活這套“傻瓜題”,你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