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君,原名胡姚雨。東南大學碩士畢業,青年作家。曾獲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一等獎、全國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已出版《余聲不回》。
就像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童年里去挖素材一樣,或大或小的新聞事件天天發生在我們周圍,我們當然可以把有趣、有料、有深度的新聞化為己用。如此這般,還怕沒東西寫嗎?那么,怎么才能把新聞有效轉化成素材呢?正所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就是“不變”,“高于”就是“變”,轉化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把握這一對“變”與“不變”。
一、瞄準“故事”,別放過那些有故事性的新聞
新聞有很多種,社會、財經、體育、娛樂……我們今天聊的主要是文學寫作,因此,建議大家重點瞄準社會新聞。
因為社會新聞往往關乎家長里短、人情冷暖,沒有太多的專業名詞,也不乏一些引人深思的話題,離中學生的現實生活更近,更易移植,就算不搞文學創作,只寫寫記敘文,也是很好的素材來源。當然,財經、體育、娛樂新聞里也會有故事,比如某某體育明星意外身亡、某某人物帶領自己的創業公司在主板上市,就可以把財經新聞轉換為商戰小說,體育和娛樂新聞植入對應的類型小說里。當然,前提是你的水平夠高。
例文《父親在院子里》主要脫胎于“雨衣爸爸”這個社會熱點新聞,“雨衣爸爸”其實又源自“7·20鄭州特大暴雨”這個社會新聞。因此,小說本身已經是原始新聞延伸之后的延伸了。這里面就包含著新聞信息如何有效提煉、又不斷變形,最終塑造成為小說的過程。
這也正好提醒我們,轉換新聞素材的時候,不是把一篇新聞報道讀完就可以了。往往需要以這篇新聞為線索,連帶搜索更多相關的信息,從一個新聞牽出一系列新聞,看看別人是否已經對這件事做過深度報道?這個新聞事件的背后是否還涉及更多社會議題?這都能為我們轉化素材、豐富內容提供便利。
二、把握“不變”:通過高度概括,保持核心信息不變
既是對新聞的轉化,就不能完全脫離新聞,這之中,必須保持核心信息不變。這不變的核心,不一定就是新聞的原文,更應當是新聞所包含的深意、情感、內涵。如何找到這個核心?關鍵在于概括和提煉。
原作者對《父親在院子里》有這樣一句創作感言:“小說根據7·20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災害事故改編。那個大晴天穿著雨衣癱坐在地鐵站口的父親形象,是2021年最震撼我的新聞圖片。”
正是這種“震撼”之情,催生了他的創作欲。也因此,要把新聞改編好,是必須把這種“震撼”保留在里面的。
你發現沒有,“震撼”一詞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簡單的概括。我們即便不讀這篇小說,僅僅看“雨衣爸爸”的新聞,也能體會到這種“震撼”——我們把這種感覺作進一步的明確,這種“震撼”的本質是父愛、親情。
如此,我們就通過提煉概括,得到了作品改編的主題——只有保持這個主題“不變”,改編才能與社會接軌,使作品具備現實意義。
大名鼎鼎的作家馬爾克斯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代表作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其實就改編自一則新聞——當時,墨西哥當地發布了一則報道:有兩位年近80歲的老人,每年會相約在墨西哥見一次面,不幸的是,這一年他們遭遇了搶劫,雙雙被歹徒殺死。案件調查發現,原來,他們倆已經秘密保持了40多年的秘密戀情……
讀完這則短短的新聞,你腦海中印象最深的是哪幾個關鍵詞?我想,不外乎“40年”“秘密戀情”等,這其實就是一種提煉。馬爾克斯也進行了同樣的提煉,把幾十個字的短新聞,寫成了傳世的愛情著作。
當然,主題必須“不變”嗎?也不是,我們上述所舉的例子,恰好是“親情”“愛情”這樣的文學母題,這樣的主題沒必要也很難再翻新了。如果你認為一則新聞的主題過于淺薄無聊,自然可以對其進行轉換。只不過,這種變換也并不是真正的主題變更,而是你的文學細胞在努力發光發熱,幫你進行主題的深化呢!
三、把握“變”:用整容、拼接、演繹三大方法實現“超級變變變”
新聞內核可以不變,但如果連素材本身都不變,我們就會走進“照搬照抄”的誤區。
為什么不能“照搬照抄”?除了會犯“重復生活”的毛病,還可能涉及寫作的道德——這一點我們稍后細講。
具體如何實現新聞到素材的“超級變變變”呢?有三個方法:整容、拼接、演繹——
先說“整容術”。顧名思義,就是對素材進行“改頭換面”。《父親在院子里》是這樣“整容”的——
父親總是這樣坐在院子里一邊干活兒一邊等姐姐,其實如果不等姐姐,他也閑不住,仿佛老天把他叫到這世上就是為了讓他干活兒一樣。
很顯然,這個定格的畫面,其實是把“雨衣爸爸”坐在地鐵口苦等的場景,“整容”成了“坐在院子里一邊干活兒一邊等”。
為什么要這樣“整”?第一,新聞圖片是單張、一次性的;但改編后,“一邊干活兒一邊等”把這種階段性的行為,轉換成為了長期、習慣性的行為,強化了“雨衣爸爸”的思念之久、內心之痛。第二,場景變換了,不再是地鐵口,而變成了自家院子,也不是呆呆坐著,而是“剝玉米”——“院子”“玉米”是典型的鄉土元素,這種設計強化了父親農村人的身份,農村人往往老實、缺少解決問題的門路,這無疑也會強化讀者對主人公的共情。
這樣的改寫,總結起來,是為了把一件平淡的事情藝術化——使人物身份更有典型性,感染力更強。其實,很多同學在平常作文的時候也已經用過不少這樣的“整容術”了,比如,想體現某人雖然窮困但刻苦,故意把這個人的家庭寫得多么悲慘、貧窮,這也是一種藝術處理手段,企圖引起人們的共鳴,只不過處理得過于夸張,反而失真了,因此,“整容術”在使用的時候,如何把握“度”是很考驗人的。
其次,還可以用“拼接術”。這也很淺顯,就是對素材進行拼接。
下面這一段,就可以視作是“拼接”來的——
父親在廚房里忙進忙出,在魚身上劃斜十字刀紋,將蒜、姜切成極薄的薄片,把柴房里的劈柴搬出來,用枯干的松針做火引子,將灶里的火燒得通紅。鍋里的油熱了,父親放進蔥段、蒜片、姜片,油鍋里噼里啪啦。父親搓搓手,抬頭望望客廳墻上的石英鐘。
剛才說“整容”,關鍵在于“既像又不像”,但總歸是有點“像”的;而拼接呢,是可以完全不像的——意思是,光看上面這一段,是不是完全沒法把內容和“雨衣爸爸”“苦苦等候”這樣的字眼進行聯系?這可能是作者通過自己的閱歷積累寫就,但換種角度,也可以認為,作者看了另一篇美食報道,把美食新聞里的做菜方法借鑒過來,和“父親”進行了拼接,于是就有了這個“擅長做飯”的父親形象。
所以,我們前面也說,看新聞不能只看一篇,要看一系列,就算是毫無關聯的素材也可以融匯到一篇故事里,為你筆下的故事服務;不同新聞里的不同人物特點,你也可以統一安放到一個人物身上——這不就一下子有很多內容可寫了?
當然,“拼接”本身也講究技巧,要注意別變成了“東拼西湊”。
最后,還可以用“演繹法”。大偵探福爾摩斯用他著名的“演繹法”來推理案件,我們也可以用“演繹法”來推理新聞,換句話說,就是把新聞故事里沒寫出來的事情,自行進行想象補全。
比如,《父親在院子里》就有很明顯的演繹段落——
姐姐在鎮上的衛生院婦產科當護士,盡管五點半就下班,但總是要加班,有時甚至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她還要值夜班,每四天輪一個夜班。一旦值夜班,姐姐就不回家了,但父親總是搞忘,仍要等到很晚。很晚很晚,父親才恍然記起來:“哦,妮子今天值夜班,不回家了!”
這就是對新聞中女兒職業的演繹和想象。當然,你要說這是拼接也可以,把其他新聞里出現過的護士信息拼接了過來——只不過這里交代的信息非常簡易,無需拼貼,自行想象也完全能寫得出來。
我們根據新聞中人物展現的行為特征,是可以進行豐富的聯想和演繹的。比如,有個新聞寫“男生為了追求女生,在女生宿舍樓下擺了一圈心形蠟燭,結果被宿管大媽用滅火器全部噴滅”。
我們據此可以聯想的點就有好多個:對男生進行演繹,想象男生是個癡情種?還是見一個愛一個的“海王”?宿管大媽會不會上綱上線進行批評通報?還是會換種方式幫男女生牽線?甚至再夸張一點,宿管阿姨其實是女生的媽媽,為了防止女生早戀而嚴防死守……沒露臉的女生作何感想?女生舍友有何反應?男女生最后在一起了嗎?……
這些問題都可以持續演繹,從而把一則略顯搞笑的社會新聞轉化成一個故事。
四、兩點提醒——重視“道德”和“經驗”,做一個真誠的寫作者
先講講寫作的“道德”。日后你的寫作水平越來越高,你會發現,一些生活里遇到的人和事,很可能都會激發你的靈感,為圖方便,你大概率會直接拿來作為素材進行寫作。
這個時候,我們務必要注意,如果你不加更改、不加提煉進行創作,且不說作品本身可能會缺乏應有的藝術性和可看性,你的文字可能還會侵犯他人的隱私,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萬一別人根本不想被你拿來作為素材呢?你卻以此滿足自己的創作欲、曝光他人的生活,換z作是你,你會舒服嗎?
像《父親在院子里》這種改寫,整體上呈現了父親的傷痛,傳遞出了對事故的反思,也正因為轉換了角色身份、場景信息,才讓故事顯得沒那么直白淺薄。否則,我們的創作可能會對他人造成二次傷害——不要讓自己的創作產生這樣的負面影響,是每個作者都要遵守的道德。就像新聞報道里也常常對當事人用“化名”,請一定要慎重對待你筆下的每一個素材。
最后,再講講“經驗”。隨著信息渠道越來越發達,根據新聞來寫作這件事實在變得過于普遍,但這也遭受了越來越多的詬病,因為這是典型的“閉門造車”,身為一個作者,不去親身感受生活,而通過他人文字來獲得間接的二手經驗,這種創作真能長久嗎?
很多專業作家對基于新聞等二手信息來開展創作的作者提出了批評,認為這樣的創作不夠真誠,是難以成功的。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博爾赫斯就是基于純粹的、大量的閱讀而直接開展創作,最終成為經典作家——這樣的例子確實不多,卻并非不可能。
無論如何,新聞改編對文學新人總歸是個可取的訓練手段,長期是否能夠為繼,期待未來的你給出漂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