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我在社交平臺上發現了一個名為“博物館里的顯眼包”的活動,因此生出了去其中一探究竟的想法。
手拿周邊貼紙,我隨性而走,與每一個“顯眼包”的偶遇。
福建博物館中展出的五代的戴幞頭帽彎身男俑,它的臉上掛著笑容,一手插兜,一手比“耶”,仿佛在說“默默給你比個‘贊’吧”。而青釉羊身插器從圓鼓鼓的身體兩側伸出“小短手”,奮力撲騰的姿態活靈活現,好似揚言“小羊我呀,要起飛嘍”。壓軸登場的是清代的德化窯白釉獅形香薰爐,肥潤光亮的它是一只不會低頭的驕傲的小獅子。
南昌博物館中,黃銅色的陶面具放到如今也是是一副好面具,我給它標注上“別動,我在靜靜地看著你”;不記得名字的圓滾滾的陶盆由小到大擺在一起,看起來像極了派大星的屁股;商代的目雷紋青銅鉞形如獸首,但它的兩排利齒只讓人覺得它像極一只試圖張牙舞爪嚇退別人的幼虎,發出“嗷嗚”的聲音……
在這里,我碰到了與福建博物館中相似的展品,但是也看到了更多與眾不同的文物。我沒法記清記全它們的名字,只能依靠照片來查缺補漏,可我還是獲得了更多與文物相關的知識,拓寬了視野。同時,我也被甘肅博物館的“馬踏飛燕“、景德鎮博物館的“無語菩薩”、三星堆博物館的“《憤怒的小鳥》綠皮豬原型”陶豬等“顯眼包”所吸引,期待著能走進更多博物館之中。
每一次漫步于博物館,我將心神凝聚在這些風格各異的文物上,以此延展出對包羅萬象的博物館乃至整個城市的記憶圖景。我不禁回溯歷史長河,敬佩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巧思。沉睡的文物看似無聲,卻鐫刻著時代的印記,讓人想再翻開歷史書,細細探尋每一行字下面埋藏的秘密。
我想,游覽博物館讓我們低著頭慢慢走,“顯眼包”們讓我們淺笑出聲,歷史的星辰用它那閃爍的光芒吸引著我們向上看,去創造更壯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