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眼包”的原意多少帶有一點兒“嫌棄”的意味,但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如今,“顯眼包”的喜感意味愈加明顯,“嫌棄”的意味已經(jīng)逐漸消解。稱某人某物為“顯眼包”,不僅是其表面“愛出風(fēng)頭”,更突出其內(nèi)在的活力外溢,既可愛有趣,又能夠營造歡樂氣氛。當(dāng)下的“顯眼包”因“與眾不同”而大受歡迎,這是人們對個性化、多元化表達的認同。
以往冬季,人們會更向往歌里唱的那樣,“不想過冬,厭倦沉重,飛去熱帶的島嶼游泳。”但2024年伊始的冬季,大批游客卻逆“寒”而上,相繼涌向冰天雪地的哈爾濱。面對突然燃起的冬季一把“火”,老實、本分的哈爾濱人順勢就地發(fā)揮,鬧哄哄將這座城頻頻送上“熱搜”。哈爾濱繼“燒烤之城”淄博后成為另一個旅游“顯眼包”城市。
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沉寂后,旅游業(yè)再次火熱,許多城市都在著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城市旅游“顯眼包”項目。近兩年,從“大唐不夜城”到“淄博燒烤”,從“天津躍水大爺”到“冰雪大世界”,這些旅游城市“顯眼包”的出圈、翻紅背后,都有恰到好處的創(chuàng)新、契機,它們幸運地成功撬開城市旅游發(fā)展的流量密碼,有底氣,有運氣,更有誠意。
有人說,這一次的“爾濱”,“顯眼”得讓人陌生。是啊,在世人既有的印象里,哈爾濱是工業(yè)之城,是寒冷的冰雪之城,是漫長的冬季之地。但2024年的冬天伊始,哈爾濱讓我們看到、感受到它更熱情、活絡(luò)、繽紛的另一面,好像忽然開竅的鋼鐵直男,忽然變得“好會”。
這次,哈爾濱這個“顯眼包”用心地將冰冷的凍梨切片擺盤呈上,會浪漫地將人造月亮送上天空,讓“飛馬”閃現(xiàn)街頭,帶“逃學(xué)”企鵝出街,牽著駱駝在中央大街溜彎兒,請出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人上街與游客互動,把高大上的交響樂請到商場開展演奏,把“南方小土豆”“11個砂糖橘”的梗玩得不亦樂乎……
哈爾濱不再只會向你展示它漂亮的冰雪大世界,它好像忽然學(xué)會了變通、創(chuàng)意和自我琢磨,上道兒似的發(fā)現(xiàn)自身還有那么多旅游寶藏,于是傾情捧出。捧得驚喜越多,越發(fā)“顯眼”。
內(nèi)里,哈爾濱市民的熱情、好客又讓這個“顯眼包”顯得那么難能可貴。面對這撥潑天富貴,哈爾濱的平民價物價,貼心配套服務(wù),又成了旅游開銷性價比上的另一層“顯眼包”,讓你身在冰雪世界,心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