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從哪來
或許東北人自己也沒聽過《山海經》中的這則故事:“東北海之外……有肅慎氏之國。”“肅慎”,正是東北一個古老的土著民族,族人以捕魚為生。包括歷史中的室韋、靺鞨、女真,其實都是東北的漁獵民族。
這是東北較早的歷史,隱約有著東北三省的輪廓。但直到明朝在東北實行起軍事化的衛所制度,對東北這片地域的控制還是相當薄弱的。
清朝對“龍興之地”東北的管轄方式與內地十八省不同,設置了將軍轄區管轄。剛開始是盛京將軍,但盛京偏南,管理黑龍江流域有些鞭長莫及,便設立了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分轄東北之地。
康熙二十八年,清朝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把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規定為兩國的邊界,東北區域的界限明朗起來。但很快,沙俄的侵略又讓東北丟失了一部分領土。
彼時已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不得不放開對東北的封禁政策,允許民眾出關求生,且逐漸放墾了東北的土地,并采納了徐世昌的建議,在1907年裁撤了“東北三將軍”,實行政治體制改革,任命徐世昌作東北三省首任總督,設置了奉天(沈陽舊稱,隸屬遼寧省)、吉林和黑龍江。
東北三省自此有了清晰的輪廓。
闖關東,闖進東北黑土地
在中國,即便沒觸碰過一片雪花,也一定聽過這首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一點都不夸張,從1914年起,東北產的大豆,壟斷了世界大豆貿易量的80%。
東北成為超級糧倉,離不開一場浩浩蕩蕩的闖關東大潮。
“地瘠民貧,百倍勤苦,所獲不及下農,拙于營生,歲歉則輕去其鄉,奔走京師遼東塞北。”早在康熙封禁時,就有不少農民偷偷往地廣人稀的東北謀生,待清政府放開政策,加上華北等地的政治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越來越多人去東北尋找生存的希望,幾乎形成了家家戶戶“闖關東”的局面。
往后,移居的人只增不減,10年間,近618萬人到東北謀生。20年光景,東北人口翻了兩倍。有了人力,又趕上了天時,東北當局頒布了《提倡華民耕種水稻辦法》,大力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這時東北得天獨厚的魅力也顯現了。
因為緯度高氣候冷,這里的土壤經過億萬年自然沉淀,形成了和石油、黃金一樣的不可再生資源——黑土地。它有多珍貴?目前全世界僅有三大塊黑土區:烏克蘭的烏克蘭平原、美國的密西西比平原和中國的東北平原。
我國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約103萬平方公里,其中典型的黑土區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以彎月狀分布于黑龍江和吉林兩省。這里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每年生產約225~250億公斤的商品糧。如果對此沒有概念,可以參考《關于2018年糧食產量的公告》,蘇浙糧食產量4259萬噸,而東北足足產了13332萬噸。
東北之地“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就發芽”,而糧食是我們的生存之本。
東北的隱藏頭牌
東北三省對中國還有另一貢獻,承載的是人類另一個生存之本——安全。
在國防軍工方面,東北承擔了航母、核潛艇、驅逐艦等重大軍事裝備的研發和制造,至今仍是中國軍工第一大重鎮,兼顧著海、陸、空的三大核心裝備,飛機、航母、核潛艇,都是在這里造的。
這里,從100年前就朝著重工業大步前進了。上世紀20年代左右,成長于晚清新軍部隊、對新式武器有著深刻認識的張作霖,帶領大家充分發揮了東北豐富礦產的特點,在東北大力發展起軍械工業。
他和其子張學良先后創辦了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等一系列軍工企業,就是這些,讓軍事工業起步較晚的東北,憑著高起點和極速發展,后來居上。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侵占了中國東北,但東北工業的腳步仍未停下。日本侵略者將這兒作為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一邊掠奪工業設備,一邊繼續推動工業發展,讓中國東北一躍成為東亞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工業基地之一。
這些成果自然被日本掠奪著,直到新中國建立。東北離蘇聯近,加之工業基礎雄厚,自然成為中國承接蘇聯工業體系的首選之地。加上朝鮮戰爭爆發等一系列因素,東北一舉成了中國軍械工業的核心基地,被稱作“共和國的長子”。
一時之間,東北的GDP飆升,風頭無兩。連農藥化肥、鋼鐵煤炭、紗布紡織、石油化工、發電、木材、造紙以及糧食等,東北都享有供應全國的中心地位。
很快,中國迎來了三線建設,東北立刻把最好的干部、工程師、教師、工業設備、技術等,輸入到了廣闊的中國內地和西南地區,搬去的大型企業足足有300多家,幫助了整個中國發展工業化。
東北,向全中國輸送了好多工人和知識分子。赫赫有名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從1951年到1970年共拆分了七八次,把航空系、化工系、航空系火箭與導彈專業、電力專業、高電壓技術和電廠化學專業等,拆分、組建和援建去了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齊齊哈爾大學和武漢大學等著名院校,和這個地方一樣,為全中國添了一把又一把火,卻似漸漸被新火掩蓋了光芒。
東北這地兒,直接關系到中國
如今,沒人再提起東北“共和國的長子”的稱號,甚至覺得東北偏遠寒冷、經濟低迷,但東北仍在擔負“長子”的責任。
他一心埋頭苦干,守護著中國這個大家庭。我國航母的發動機是哈爾濱造,航母的甲板和特種鋼是遼寧鞍山的鞍鋼制造,制造航母特種鋼的重型軋鋼機是齊齊哈爾制造,至于核潛艇、火箭、飛船、空間站、光刻機等世界頂尖水平的領域,都有東北各大城市工業企業的參與。
而光黑龍江一個地兒種出的糧食,就足以養活4億人口。
東北這個地方,和這里的人一樣熱火朝天,拋開了經濟效益,為國研發,為國耕種,是中國沉默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