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咨詢中,我會在肩上放一個“小矮人”。仔細聆聽完學生的傾訴后,我不會再急著給學生下結論,給意見,而是會先跟著“小矮人”跳出此刻的咨詢,“游離于互動之外”,仔細“觀察發生的一切”,去看看它的應對模式是什么。
舉個例子,小A控訴家人嚴重偏袒妹妹,總是讓自己背鍋,她也知道要理解家人,但就是沒辦法繼續委屈自己了。此時,“我肩上的小矮人”似乎看到了小A將“委屈自己”與“懂事、理解家人”畫等號,我就此跟她一起探討她的家人在相處中是如何表現這種關系模式的,小A恍然大悟。后來,小A告訴我,她嘗試在委屈發生之前解決問題,運用自己的智慧避免沖突,果真,媽媽由衷地夸她“長大了”。
正念分享:作為心理老師,我們和來訪的學生產生的“關系”,對咨詢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可是,“關系”又很玄妙,它被表面的話語深深包裹,讓我們看不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肩膀上的“小矮人”幫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