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毅
上海市心理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擔任“中學生心理熱線”“教師心理熱線”咨詢員十余年,撰寫了《怎樣讀懂學生——心理特級教師的建議》《讀懂初中生——心理特級教師咨詢手記》等著作12部。“與楊老師談心”帶你走進教師的內心世界。
案例回放
時針已經指向了晚上十點半,于歡(化名)老師正想洗漱休息,忽然手機鈴聲響起,拿過手機一看,是學生小杭的家長,她立馬接聽來電。“于老師,我是小杭爸爸,小杭不見了!我在十字街的位置找了好幾圈,一直都沒有找到他,您能否幫忙問問班級的學生,是否有同學知道他的去處。”小杭爸爸強忍住擔憂的情緒,盡量平靜地說。
于老師聽到這一消息,疲勞和困意立馬消失,馬上打電話問了平時與小杭關系比較好的幾位同學,得到的回復是他們都沒有見到小杭同學。于老師隨即決定,立刻出發與小杭爸爸一起尋找小杭。
深秋的雨夜,空氣中夾帶著陣陣寒意,于老師拿起雨傘沖進了夜色中。雖然此時是沒有方向的尋找,但于老師心中只有一個想法,一定要盡快找到小杭。雨夜的大街上行人稀少,于老師一邊仔細察看路邊角落,一邊向行人打聽是否見到一個小男生。一個半小時過去了,時間也到了深夜12點,尋找無果的情形,令人更加不安與擔心。小杭爸爸也已經精疲力盡了,他對渾身濕透的于老師無奈而又歉意地說:“真不好意思讓您受累了,您明天還要上課,要不先回家休息,我再到別處去找找。”雖然于老師因全身濕透,寒意侵體而出現嗓子沙啞,但她并未因此而打退堂鼓,用肯定的語氣對小杭爸爸說:“我們還是一起再找找,不然我還是不放心的。”
當他們再次來到校園附近尋找時,于老師看到墻角有一個蜷縮的身影,走近一看果然是小杭。他沒帶雨傘,全身已濕透,抱著書包,渾身發抖。爸爸一見到小杭,就火冒三丈,一把拉起小杭,揚起手就要落下。
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作為班主任你的做法是:
A.站在邊上不說話,覺得孩子的父親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是應該的。
B.和父親一起責罵孩子,認為孩子的這種做法確實不應該。
C.等家長打完之后再好好與孩子交談一下。
選擇A的老師不懂更好的教育方式。
選擇B的老師對自己的情緒毫無掩飾,不利于與學生溝通。
選擇C的老師沒有真正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
于老師是怎么做的呢
于老師見狀,馬上把小杭攬到自己身邊,轉身對小杭爸爸說:“您先不要激動,孩子找到了,現在也沒事,讓我和他說幾句話。”
聽到于老師的話,小杭爸爸把揚起的手無奈地放了下來。燈光下,小杭抬起頭,用充滿疑惑和不安的眼神看著老師,他眼中流露出的乞求也被于老師捕捉到了。他不知道,這位深夜冒雨辛苦尋找他的老師會對他說些什么,是憤怒的訓斥還是理解的安慰?
顯然,于老師讀懂了小杭的無聲語言,她平靜地說道:“小杭,你知道嗎?在尋找你的過程中,我與你爸爸有多著急,我們很擔心,現在看到你安全,我們感到很欣慰。無論今天發生了什么事情,我們都不要去追究,因為現在已經很晚了,我先送你們回家,趕緊洗個熱水澡休息,有什么事我們明天再談,好嗎?”
于老師轉身對小杭爸爸說:“事情的發生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再責怪也沒意義,現在安全了就好。小杭此時又冷又餓,回家后,你給他準備些干凈衣服和點心,這是他最需要的。”于老師一直目送著小杭和他爸爸走進了小區的大門才離開。
第二天,小杭雖然雙眼紅腫,一副疲倦的神情,但還是準時來到了學校。于老師沒有在班級提及昨晚小杭離家出走的事,也沒有把雨夜尋找的事匯報給學校,因為,她想了解孩子出走的原因。
坐在教室里的小杭一直低著頭,完全沒有聽課的心思,于老師認真地觀察著他。
中午休息的時候,于老師找來小杭談話:“你能告訴我,是因為在家發生了什么事,讓你選擇離開家嗎?”
“數學老師打電話給我爸,說我寫數學測試時不認真答題,在試卷上畫美女。爸爸非常生氣,在晚飯時候不停地數落我,說如果不想好好讀書,就不要待在家里,他把我的書包丟出了窗外。”
“當時你是不是也很生氣?”
“不光生氣,而且還著急,飯也沒吃,就跑出了家門撿書包去了,見爸爸一路追來,我也就越跑越遠。”
“在雨夜無處可去的時候,是不是特別希望有人幫你,而不是訓斥你。”
小杭認真地點頭回應。
因為小杭同學有過“逃學”的經歷,所以,于老師又向他提出一個要求:“如果哪天真不想到學校上課,或者有什么煩惱的事情,你能否事先告知我,我是你的班主任,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只是你不能悄無聲息地離開,那樣既不禮貌也不安全。這是老師的電話號碼,你先收著,可以備用。”
小杭把寫有老師電話號碼的紙片緊緊地握在手中,眼神中充滿著感激。
一天,小杭給老師打電話說:“老師,今天我頭疼,想請假。”于老師知道他可能想編個理由逃學,但還是關切地回復說:“好的,如果嚴重就一定要去醫院看看。”誰知,到了中午,小杭就回到了學校。于老師抓住時機對他說:“你今天做得很好,事先告知我你的狀況,這樣可以讓我安心,也希望你今后有什么狀況一定及時和我說,老師真心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情商修煉
于老師是一位有著20多年教齡的初中班主任,她在與學生的溝通上很有經驗與成效,這也與她的高情商分不開。
于老師的高情商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不給學生貼“標簽”。案例中的小杭同學,是一個被貼了“標簽”的問題學生,在初中剛入學的時候,就有人提醒過于老師:“你班的小杭同學,在小學時就經常逃學,與老師頂嘴,打架肇事也是家常便飯。”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該怎么做?是先聲奪人,一開學就給他來個下馬威,還是靜觀其變?于老師選擇了等待。
2.真誠關心學生。在接到小杭爸爸求助電話時,于老師沒有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當時她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找到孩子,知道孩子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當苦苦尋找之后,終于找到了小杭,面對小杭爸爸舉起來的手,她能讀懂小杭的內心,用理解和寬容保護了小杭。在孩子最需要溫暖的時刻,給予心理撫慰而不是訓斥。讓家長準備干凈的衣服和點心,不僅為孩子提供物質需要,更讓孩子感受到接納和溫暖。
3.懂得學生的需求。第二天與學生的談話中,于老師從了解矛盾沖突的原因出發,切身體會孩子的心理感受,善于捕捉學生的情緒狀態,及時與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結,在孩子感受關愛的基礎上提出要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