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別人”也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有光環,只是不易藏在了光環之下。而我為什么一定要成為他們呢?只要保持自己的步伐,走自己的路就好了!
[1]
我在教室后面罰站,數學課代表站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講著期中考試題,我的老師坐在講臺邊上自得地喝著茶水,看著自己的得意弟子穩定發揮。
在那一刻,甚至在無數個時刻,我想成為她。
我羨慕她擁有老師的贊賞,更羨慕她任何時候都自信滿滿的樣子,而我只能帶著我不及格的試卷坐在教室后面,頭也不敢抬,與垃圾桶為伍。羨慕的種子在我心中發芽,最后卻不受控制演化為嫉妒的心理。
數學課代表在我心里就是“別人”中最好的例子,不用刻意打扮就帶著青春少女的陽光明媚,溫暖的笑容不僅對朋友,哪怕是不認識的同學,也絲毫不吝嗇。
同屬于青春期的我,瘦小羸弱,還帶著小鎮方言的泥土氣息,成績單上每次只能從下往上找名字的我自然也沒有昂首挺胸的勇氣。
我內心每天都有個聲音在叫囂著:我也想成為開朗明媚的少女,變成她那樣的女孩!
我會偷偷買和她同款的發夾,然后對著鏡子學習她微笑的模樣。
都以失敗告終。
[2]
一開始的羨慕逐漸被初中快節奏的學習步伐拋諸腦后,各科老師都鉚足了勁兒,不停地考試、講題,生怕漏下了哪一個知識點。
而我本就基礎不好,只能更加努力。
慢慢地,我開始學會接受別人比自己優秀的事實,而數學課代表依舊是我心中想要企及的存在。
那天晚自習,大家都在做自己的題,數學老師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寧靜。窗外傳來尖銳刻薄的聲音,不少同學都停下筆,豎起耳朵聽八卦。坐在后窗無心寫作業的我目睹了這一場鬧劇。只聽,數學老師責罵數學課代表:“滿分的同學有十幾位,你看看你才考了多少分?你心里是長草了嗎?”
在大家都安靜地自習時,這幾句話顯得格外清晰。她的聲音里帶著哽咽:“對不起,媽,我下次會考好的。”
數學老師是數學課代表的媽媽,這件事情我們開學就知道了。教師子女在學校并不稀奇,我沒想到的是,在班里連大聲說話都很少的數學老師也會這樣發脾氣,挨罵對象還是從沒掉下年級前3名的數學課代表。
[3]
數學課代表進來后,大家匆匆地低下頭,當作什么都沒發生的樣子。筆鋒劃在紙上的“刷刷”聲重新出現。課間休息時,我路過她的座位,放下一顆藍莓軟糖。透過教室的玻璃窗,我看到她看向我,但我沒回頭,因為我好像發現了我們的相似之處:不需要別人的安慰和同情,只是需要一點兒時間適應而已。
第二天的她就恢復了往日的神采奕奕。
她的解題思路確實新穎而巧妙,有時候要比老師的方法更加容易理解。
下課后,她路過我的座位,隨手遞給我一個本子,是一本數學錯題集,內容和易錯點極精細。也許是感受到我灼熱的目光,她回過頭來看我,我向她投去感激的眼神,她回之一笑。
在這個相視而笑的瞬間,我感覺到,心里有一處地方變得柔軟而溫暖。
[4]
晚上我們相約一起回家,在路上我們聊了很多。談到我拿不出手的成績時,她卻很坦然地說:“有些時候,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再說了,成績好也不代表就事事順利,我有時候就會覺得,如果我的成績不夠好,是不是就能開心一點,不需要每天擔心別人的眼光了?”
一直困住我的思路豁然開朗:原來“別人”也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有光環,只是不易藏在了光環之下。而我為什么一定要成為他們呢?只要保持自己的步伐,走自己的路就好了!我的普通話可以不標準,但是我可以保持交流時候的真誠;我的成績可以不夠好,只要我認真努力地學習。
改變了想法的我,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面對學習上的難處,我會積極樂觀地看待……慢慢地,一直吊車尾的成績也開始有了起色。在她面對父母的壓力和同學們異樣眼光的時候,我也會耐心開導她,我們從不熟悉的同學變成了相談甚歡的密友。
在后來的一次交談里,我開玩笑地說:“要是我能成為你就好了!”她卻很認真地搖搖頭,告訴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閃光點。有時候我們總想成為別人,以至于自己的獨一無二被封鎖了很多年。其實她一直覺得我很酷,每天能夠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從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她的神色認真,我也不再反駁。我靜靜地與她并肩走在落日余暉的校園里,夕陽灑滿整個天際,我們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