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親子關系的潤滑劑,如果你覺得與孩子難以溝通,原因可能是孩子并沒有從你的言語中感受到愛和尊重。
溝通現場
家長:“你以后能早點起床嗎?隔壁小王為了等你已經遲到好幾次了!”
孩子:“我也想早點起來呀,可是每天作業那么多,第二天根本睡不醒。”
家長:“你昨天晚上回來看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視,為什么不用這個時間抓緊寫作業?”
孩子:“我每天上課累死了,就只有這一個小時能夠放松,還不能看一會電視嗎?”
家長:“那你吃早飯的時候可以快一點吧?不要邊看手機邊吃飯!”
孩子:“我的速度已經夠快了,而且我看手機也沒有影響我吃飯。”
家長:“那在睡前把第二天要帶去學校的東西準備好,吃完早飯直接出門總可以吧?”
孩子:“你為什么不幫我收拾好?”
家長:“你這人怎么無理取鬧?”
孩子:“誰無理取鬧?明明是你沒事找事。”
一場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談話最終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雙方還受了一肚子氣。不少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感覺孩子像個炸藥桶,說話不是夾槍帶棒就是含沙射影,即使達成一致,往往也是因為自己的隱忍和退讓。其實家長的許多建議并沒有錯,但要讓孩子心平氣和地接受,還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溝通解讀
深入分析上述對話,可以發現,看似合理的對話背后早已暗藏沖突的隱憂。
隱憂一:進行比較
“你以后能早點起床嗎?隔壁小王為了等你已經遲到好幾次了!”
許多家長會將“進行比較”與“樹立榜樣”劃上等號。但從過程上看,榜樣是孩子自主選擇目標,比較是家長強行指定目標;從行為上看,榜樣會讓孩子親近,比較會讓孩子逃避;從結果上看,榜樣會讓孩子越來越好,比較會讓孩子止步不前甚至自暴自棄。
隱憂二:強人所難
“你昨天晚上回來看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視,為什么不用這個時間抓緊寫作業?”“那你吃早飯的時候可以快一點吧?不要邊看手機邊吃飯!”
我們可以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接受它們;即便用懲罰的方式強迫孩子遵守,他們最終也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反抗。
隱憂三:回避責任
“那在睡前把第二天要帶去學校的東西準備好,吃完早飯直接出門總可以吧?”
縱觀整個對話,家長其實一直在向孩子提要求,從孩子的角度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都是因為你才導致這個問題”。因此,為了回避這些不屬于自己的責任,他們會想方設法進行反駁,使得原本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溝通演變為互相“甩鍋”。
隱憂四:道德評判
“你這人怎么無理取鬧?”
若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期待,家長往往會認為是有問題甚至是不道德的——這種思想容易招來孩子的敵意,使家長的期待更難得到滿足。即便他們由于壓力、恐懼等作出妥協,但內心也會對家長甚至自身產生厭惡感,從而為溝通埋下隱患。
溝通密碼
那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呢?這里有4句話供家長們參考。
第一句:“我觀察到……”
通過描述客觀事實,既能避免溝通受情緒干擾,也能讓孩子將注意力聚焦于問題。
方式一
家長:“我觀察到隔壁小王最近遲到了好幾次。”
孩子:“嗯,好像是因為等我上學。”
方式二
家長:“我觀察到你這幾天出門有點匆忙。”
孩子:“對呀,每天感覺像打仗一樣。”
第二句:“我感覺……”
當家長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因為沒有對孩子進行評論,孩子會更加心平氣和地思考我們的觀點。
方式一
家長:“我感覺有點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你們的關系?”
孩子:“我也沒有辦法,每天早上我都想早點出發,但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
方式二
家長:“看見你這樣忙碌又幫不到你,我都感覺對不起你!”
孩子:“哎呀,沒關系的,我下次爭取快點。”
第三句:“是因為……”
在孩子做出回應后,家長可以試著認同他們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并通過“對嗎?”等提問方式進行確認,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認可。
方式一
家長:“也就是說,你也不想讓小王遲到,但是你確實需要處理一些更重要的事,對嗎?”
孩子:“是的。”
方式二
家長:“哦,你也不想讓我擔心和抱歉,但有些事讓你不得不竭盡全力去應對,是嗎?”
孩子:“嗯。”
第四句:“你是否愿意……”
孩子承認有“不得不做”的理由,也就是在表示他們沒有更好的方法去應對當前的困境,這時候家長伸出橄欖枝“你是否愿意……”,既給足了孩子尊重,不會覺得家長看不起他們,也促成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能真正被他們聽見。
方式一
家長:“你愿意給我說說有哪些事嗎?”
孩子:“比如前天早上,因為忘記作業放哪里了,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找;還有昨天晚上,因為突然想起要準備一份資料,我用手機查了很久。”
家長:“聽起來確實讓人措手不及,那你是否愿意嘗試一下,在前一天晚上把作業準備好,又或者讓我們和你一起查資料?”
孩子:“嗯,好像可以試一試。”
方式二
家長:“你愿意跟我說說有哪些事嗎?”
孩子:“我上課累死了,回來想看電視放松放松,但一不注意時間就過去了,導致每天早上都睡不醒。”
家長:“聽起來感覺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了,如果有一種方式既花不了多少時間,還能讓你更好地放松,你愿意試一試嗎?”
孩子:“當然愿意!”
溝通需要目的,但目的性太強的話會導致不盡如人意的結果;良好的溝通與目的性過強的溝通,區別就在于我們是否允許孩子暫時不做改變。作為家長,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拒絕看作是對權威的挑戰,進而強制要求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那溝通實際上已經變為了命令;當我們允許孩子暫時不做改變之后,平等和尊重才會形成,孩子才會真正愿意用心去聆聽我們的想法和接納我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