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中午,操場上正在舉行跳繩比賽,成績優秀者可獲得一個老師自制的“九山湖”冰淇淋。正當孩子們揮汗如雨時,一陣不和諧的聲音傳來:“還給我!”“你傻啊,這是我的!”只見一個體形肥胖的男孩正追著一個身材偏瘦的男孩打鬧。我立即上前制止了他們,胖男孩憤怒地鼓著腮幫子,像一頭的“小獅子”。就在他動手搶奪繩子的瞬間,我順勢握住他的手,可他還是氣沖沖地吼道:“我的,還我繩子!”不管對方如何解釋,他就是認為這繩子是他的,因為顏色一樣。
據了解,這個胖男孩是五年級學生,經常毫無征兆地亂發脾氣,與同學關系緊張,總是形單影只。課堂上,他不是睡覺就是搞小動作,學習吃力,成績偏低;在家里,父親強勢,母親溺愛,男孩的行為偏差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我用一條嶄新的繩子補償了“瘦男孩”,讓他先回教室。胖男孩仍然怒氣沖沖,兩條眉毛擰到了一起。此時,我的手里正握著一個午餐留下的紅蘋果,胖男孩盯著蘋果的眼神一下子亮起來,我問:“你喜歡吃蘋果嗎?”他點頭,“我最喜歡吃蘋果,甜甜的,好吃!”我把蘋果放到了他手里,他沒有拒絕。“送給你了,你咬一口,甜不甜?”男孩防御似的盯著我看了一會兒,咬了一口,沒有任何回應,之后一口接一口地咬著。“甜嗎?”“嗯。”簡單的回應,讓我和他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數學課上,胖男孩發出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嚴重影響了課堂秩序,數學老師的批評,導致了他再一次暴怒,手里一次又一次地揉捏著午餐留下的橙子,地上一片狼藉。我再次來到班級救火,用蘋果帶走了他。蘋果的香甜并沒有沖散孩子的負能量,我適時詢問:“你剛才似乎特別生氣,發生了什么事情,能跟我說說嗎?”“他們一直都欺負我,經常在背后說我壞話!”“他們一直都欺負你,常在背后說你壞話,這讓你很生氣,你希望他們能尊重你。”男孩點點頭:“嗯,我希望他們能考慮我的感受,我也很想和他們成為朋友。”我教他以后再遇到問題時,嘗試使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非暴力溝通方式,并約定,當他能夠有效控制怒氣時,就能獲得一個蘋果。為此,我準備了一箱蘋果。
“剛剛我看到你很想怒吼,但你忍住了,這一定很不容易!”我如約遞給他一個蘋果。男孩接過蘋果:“是很不容易,可吼叫沒有用,反而會讓他們離我更遠。所以我就停下來了!”
“發現吼叫只能讓問題更糟,所以你采用了克制的方式。聽起來你對自己的表現是比較滿意的。”“嗯嗯,我發現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吼出來,同學更容易接受一些。”我又遞給男孩一個蘋果,為他能用表達感受這一方式代替暴躁發怒而喝彩。
之后的一個多月,一箱蘋果沒了,但男孩與同學的關系也因他能正確表達感受而得到了逐步改善。
心育反思男孩的正向改變,原因之一是,在我發現了他對蘋果情有獨鐘后,抓住契機,用蘋果建立起和他的聯結;同時在與男孩的對話中,充分共情,讓他在被尊重、被理解、被認同的體驗中,增強自我覺察和情緒表達及情緒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