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是著名文學家、戲劇家阿英一家離開華成中五區(今江蘇省射陽縣臨海鎮中五社區)80周年,根據當地群眾俗稱,臨海鎮人民政府將阿英一家離別時的橋梁定名為“送別橋”,建立紅色地名標志。6月20日下午,中五社區父老鄉親參加“送別橋”揭幕,相聚橋上暢談阿英在中五的往事。
阿英,原名錢杏邨,安徽蕪湖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12月19日,阿英一家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轉移到華成公司中五區打埋伏。
阿英在此創作《蘇北偉大的水利工程建設——宋公堤》《掃蕩記》《春荒記》《海嘯記》等。1944年6月21日離開中五時,華成公司員工和當地群眾在街頭大橋邊和阿英一家依依不舍地話別……
“送別橋這個橋名字起得好。”今年85歲的居民張玉才說:“我父親在世時,常聽他講阿英的故事。阿英一家來到華成公司時,我父親是華成職員,阿英不僅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還在公司內辦了一所冬學堂,幫助員工讀書識字。他還幫助公司實業隊成立了劇團,我父親和本村的柏貴友、沈桂才等人都是劇團演員,創作了《小板凳》等好多劇本,阿英手把手輔導排戲,在公司和附近村莊演出。阿英一家離開中五那天,我父親他們都參加送行了……”
在中五社區農家書屋和紅色展覽室里,中五社區宣傳文化管理員徐廷廷帶領大家一起品讀阿英紀實文學《蘇北偉大的水利工程建設——宋公堤》,并講述阿英采訪宋公堤的經歷和故事。
阿英一家抵達鹽阜區時,宋公堤已竣工1年。出于職業的敏感,他意識到宋公堤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創作題材。他多次深入采訪得知,當地民眾修堤愿望迫切,從開始的千人猛增至兩萬人。面對“暴雨連連,水深盈尺,洼地成河”的惡劣條件以及高溫疫情,敵機騷擾,土匪暗殺……以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為首的共產黨人,率眾克服困難,在炎炎夏日,僅用78天就修成了90華里的攔海大堤。1942年年底,阿英寫下了《蘇北偉大的水利工程建設——宋公堤》一文,成為中國現代革命文學典范篇章之一。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