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里,少不了一杯茶,如果是化佛茶,那便剛剛好。
我早年也不喝茶,買茶只為了待客。有幾次客人走了,茶卻沒有喝過,舍不得倒掉,便自己喝起來。慢慢地戀上了,覺得它和喝開水是完全不同的,除了提神醒腦,還有一種愜意,一種滿足。一次去昆明拜訪朋友,想到家鄉的化佛茶。對,帶點茶吧。也是巧,朋友處來了個懂茶的,大為贊賞。你看,這茶品質很好,只是后期用心不夠。茶葉采的大小不均勻,帶有老葉子,還有茶梗;烘焙技術也稍欠,有的烤黃了,有的還太綠。之后一次,在大理朋友家做客。朋友的父親聽說我是牟定的,就很感興趣,說,牟定也有茶啊,很好的茶。我知道大理有好茶,就謙虛地說,有茶,沒有大理的好。沒想到他就是茶葉公司的,他說,好與不好,拿什么標準衡量呢?名聲大就好么?他給我講了好多茶的知識和道理,并說,牟定的茶很好,不輸名茶,但要發展,要提質進位,今后的路還很長。我們從吃飯前談到喝酒結束,對茶,我算徹底脫盲了。
慢慢地愛上茶葉,更愛家鄉的化佛山茶,覺得它不可多得,翻查地方志書,知道早在1939年就有引種了,但直到現在,還是很小眾,產量小,工藝也待改進。我喜歡用白色透明的坡璃杯泡上化佛茶,一個人靜靜地看著茶葉一點點地、一葉一葉地,沉到杯底,那時的心情格外寧靜,格外美好。這時,最好是四周寂靜無聲,如果有學校的紛亂聲,街道上的喇叭聲,心里就些零亂,這茶也喝不好了。有時,多數茶葉都沉到杯底了,還有兩三片還浮在上面,就靜靜地看著它沉到杯底所需要的時間,耐心地等著它。你會發現,沉得慢的,多是大葉子、老葉子,甚至不是茶,只是一小截雜草或半片樹葉。小心地把它們挑出來,再慢慢呷一小口,足于良久回味。所以,不要在酒桌上喝茶,不要好多人吆五喝六地喝茶。喝什么茶都行,適合你就好,不必講究紫檀根雕的桌,放在地上也行,也不必講究“頒瓟斝”“綠玉斗”的杯,不用紙杯就行。“茶”字,本就是“草木中有人”的意思。“柴米油鹽醬醋茶”,排在最后,它本就是普通的尋常吃貨,沒那么多講究。
愛茶,出門也沖茶園去。勐海、鳳慶、冰島、櫻花谷、大栗樹村、峨眉山、杭州我都到過,都認真地品一杯,掏錢買一點。冰島的那幾棵古樹茶,用鐵絲網圍著,每棵上都有攝像頭,令我震驚。有幾個人能喝到這古樹茶?說不定你喝的就是普通茶樹上的那些老葉子;有幾個人能喝到大紅袍?樹都沒幾棵啊,有的都是新培育的。化佛山茶,于我足夠。走的茶園多了,也有心得。一塊好茶地,要有朝陽照射,農民叫“早照地”,這恐怕是最重要的條件。化佛山坐西面東,太陽剛出海平面,茶地里就朝氣蓬勃。如果下午的日照時間長,茶便成不了極品,相反,如果茶地只能照正午以后的太陽,茶必不好。陸羽《茶經》上說:“陰山坡谷者,因其總不見陽光,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茶樹相對是耐旱的,但也需雨量充足,漕水的茶地必不能出好茶。又以坡地為佳。秋冬季濃霧籠罩的茶地,必出精品。茶園還需要安靜、清幽的環境,人喊馬嘶、雞鳴狗吠、煙熏火燎之地,也出不了好茶。這些條件,化佛山樣樣齊全,海拔2800米左右,生在佛山寶地,長在彝族人家,自帶禪性,正合茶道精髓。
化佛山是禪宗之山,曾出名僧,茶性正與禪合。中國人于茶,自古講究禪茶一味。中國的茶道,講究“和敬清寂”,“和”即中和、中庸。在品茶中感受到內心的平和,人與自然,人與朋友之間和諧之美。“敬”即禪宗的“心佛平等”,請人喝茶,叫敬茶,就是茶友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敬別人茶,內心要謙和,外形要恭敬,態度要溫和。敬人就是自敬。孔子說的“仁愛”,就是“恭則不侮”。“清”即清雅。茶葉秉天地之靈氣,碧綠、透亮、氤氳,育自然之精華,《道德經》里說的“光而不耀”即此。我們做人,既要有內在的光華,又不能張牙舞爪。“寂”,就是禪宗的虛靜。品茶即是坐禪,不得虛靜,就不得萬物的變化,不能見萬物本真,就入不了禪境。這才是茶之大道,正如老子所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所以啊,人生有飲無需貴,且品化佛茶一杯。
化佛山南面的金龍茶廠,茶農就是我大哥一家。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在茶地中行走,一次又一次地坐在山中品茶,一遍又一遍地參悟禪宗“無”的境界,卻怎么也沒有聽到“鐃鈸一聲”,還得繼續喝茶啊。這茶原叫“金龍茶”“青龍茶”,多貴氣的名字,現在叫“彝緣”茶,就有些土,但接地氣了。茶湯入口厚重,苔感凝滯,回味肥厚,數分鐘后,則齒頰生津,眉舒眼展。這是鄉土的味道,讓人難舍難離。《官場筆記》中寫到上青林有一種土茶,手工制,產量小,無名無姓。侯衛東跑官場,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東西,就拿這土茶送給市委書記、省委書記,深得領導喜愛。化佛山東面有天子茶,是化佛茶中的精品。朝陽初起,茶山春意濃濃,霧靄漫漫。采茶的彝家姑娘們在茶地里若隱若現,似有還無。這不正是禪宗的境界嗎?七彩斑斕的露珠,掛在姑娘的眉稍眼角,留在了我們的相機里。不一會,這露珠變了汗珠,晶瑩剔透,反射著陽光。她們沐風雨,頂霜露,勤勞不輟,這其中,才有最大的禪機。在茶廠,主人排出金牙、特級品、一級品,一一沖泡。我們一一品來。品茶話禪機,盡得其中味。這才是喝茶啊。天子茶制作規范精致,湯色嫩黃如翠玉,入口綿柔軟滑,苔感輕靈,香味靈動飄逸,回味如絲如縷。正如王維所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塵世多煩憂,不如吃茶來。有個禪宗著名公案這樣說。一位行腳僧問趙州和尚:“什么是禪?”趙州反問:“來過趙州否?”答:“來過。”趙州笑道:“吃茶去。”又一個行腳僧來問:“什么是禪?”趙州問:“來過趙州否?”答:“沒來過。”趙州笑道:“吃茶去。”弟子不解,問曰:“為什么來過的沒來過的都叫他去吃茶?”趙州依然笑道:“吃茶去。”大音希聲,大道至簡。由此觀之,一切來自本心,不立文字。這對于紅塵滾滾中遍體鱗傷的你和我,可有所開悟?
你可以喝大紅袍、普洱、黃山毛峰、極品龍井。你不差錢啊。我獨愛家鄉的化佛茶。一杯在手,斯亦足矣。
選自《楚雄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