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馮太后,
半部北魏史。
承呂后之余韻兮,
開武則天之先風……
先是,馮太后以皇后輔政文成帝一朝,繼而以太后威儀攝政獻文帝、孝文帝兩代。并于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三位帝王皇權轉換銜接斷裂之處,“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掌位補闕,臨朝施政。特別是為孝文帝改革草創了腳本,繪制了藍圖。由馮太后策劃運籌、孝文帝全力實施的太和改制,光照史冊。其中均田制以立國之基,深遠影響了北魏乃至隋唐三百余年的歷史。
北魏帝王封號頗有指向性,彰顯著時代的特性與象征意義。其最為重要的五個帝王“二武三文”:開國首領道武帝,統一北方領袖太武帝,文治時期的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更有文成帝的皇后、本文主角文明馮太后。
穿越——
時間:公元490年初夏。
地點:平城(今大同市)太和殿。
實景:北魏平城京都,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殿宇儼然,層樓對出。百堵齊矗,九衢相望,歌臺舞榭,月殿云堂。
畫外音:北魏平城都城恢宏模式與獨特格局,后被孝文帝拷貝到洛陽復制粘貼,以至成為隋唐長安都城參照抄襲的藍本。
實景:一場風雨洗禮,虹彩飛天,綠柳蕩漾。太和殿琉璃耀金,祥云繚繞。不遠處,有白云一般明亮的書聲瑯瑯傳來。早在466年9月,馮太后便下詔:初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
畫外音:不同時段的生命形態,構成波浪狀的人生鏈條。隔著厚重的歷史云霧,無法逼真地看清馮太后的尊容,也未見其有怎樣的“神光之異”,卻分明被一脈洗盡鉛華、繪事后素的氣象所浸融。此時的馮太后,已非“沒入掖庭”時的少女、脫穎而出受封時的貴人、鑄造金人平步青云時的皇后,也非“殺戮賞罰,決之俄頃”的臨朝帝后,而是一位從權力峰巔走下來云淡風輕、慈眉善目的女性。
一日,文成帝陪著馮太后用餐,粥里竟發現落有一只“蝘蜓”,怒而欲對廚師“將加極罰”,馮太后放下手中的筷子,輕輕搖著頭予以阻攔,滿臉親和,“笑而釋之”。
又一日,馮太后與高祖孝文帝游于方山,“顧瞻川阜,有終焉之志。因謂群臣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豈必遠祔山陵,然后為貴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詔有司營建,即今日大同方山永固陵。
我對北魏興趣之濃,莫過云岡石窟,曾著書《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有詩為證:
北魏仿佛什么都沒有留下
我是說除了云岡石窟
北魏仿佛什么都留下了
我是說因為云岡石窟
一座吞風納云的云岡石窟
留住了一切留住了所有……
問:啟稟太后,云岡石窟——當時的武周山靈巖石窟寺,是文成帝“復法”的成果,殿下身為皇后,又篤信佛教,想必對開鑿靈巖石窟寺獻有良策。
馮太后沉默片刻,目光穿過窗戶,伸向遠方。
畫外音:馮太后沉默片刻,目光穿過窗戶,伸向遠方。
馮太后:天鑒有道,降命在魏。曰登紫辰,應圖正位。我后承基,陶甄萬類。振以宏綱,御以長轡。因時而舉,省方巡狩。拯老存孤,升賢表秀。仁化風翔,高蔭云覆。功濟蒼生,德光宇宙……
畫外音:馮太后輕聲而深情地吟頌,分明是在自言自語。聽得出,此為北魏名臣高允所作《南巡頌(并序)》之辭:北魏和平二年,文成皇帝東出平城,巡幸太行山東麓諸州,于筆架山與所隨眾臣競射,并“刊石勒銘”。
問:殿下傳奇人生令后人格外欽敬,只是太后尊名卻至今未見經傳,好一個千載之謎。
馮太后淡然一笑:那些影視作品為馮太后起了一個個名字,可我不明白他們究竟是在談論誰。因指望月,得月忘指。語言無法承受思想之重,傳聞難以載動事實之輕。比起原因與過程,歷史更鐘情結果和效果。你看天邊的那一朵朵云,它們各叫什么名字?無名便是名,謎,就讓它像河水滔滔一直謎下去吧……
收回穿越。
一個馮太后,半部北魏史。這樣說,不僅由于馮太后的歷史功績與歷史影響力,而且她的許多歷史動作,由于史料匱乏,語焉不詳,常常引發人們猜想,構成一連串耐人尋味的懸疑:
諸如從宮女到貴人再到皇后,是否與文成帝的乳母常太后暗箱操作瓜葛牽縈?
文成帝駕崩,其御服器物一以燒焚,馮太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蘇”,是否臨場作秀?
退位的獻文帝“暴崩”,宮廷上下議論紛紛,是否馮太后所為?
云岡石窟曇曜五窟,一窟一尊奇偉冠世的主像。每一尊雕像,“令如帝身”,皆按照北魏五個帝王神形雕造。我曾將這一“帝佛合一”的云岡主題,謂之“云岡魂”。曇曜五窟之后的云岡中期,出現多窟雙佛并坐雕刻,是否暗示和象征馮太后分別與獻文帝、孝文帝日月并照,共理朝政?
云岡石窟菩薩造像女性化特征鮮明,是否馮太后臨朝聽政之時,以其形像塑造而成?
云岡石窟第13窟主像右腳背鑲嵌有兩塊黑石,符合《魏書·釋老志》所記載的“冥同帝身(文成帝)上下黑子”。這一“黑石之謎”是否與馮太后關聯?
……一個個撲朔迷離的歷史之謎,不僅令馮太后形象霧里看花,也為北魏歷史平添神秘色彩與綿長韻味。
“謎,就讓它謎下去吧……”馮太后波瀾不驚的話語,像大同方山一帶的萬泉河水,流波涓涓,清澈而悅耳。
歷史的曠野上,盛開著無數朵“謎”的花卉,構成歷史的神秘,歷史的詩意,歷史的魅力,這或許正是歷史的生動之處。
有些謎或許原本就沒有謎底,沒有謎底就是最好的謎底。
有些迷或許不需要謎底,不問謎底就是最好的謎底。
有些謎擁有開放式的謎底,無限輻射的謎底就是最好的謎底。
有些謎或許本身就是謎底,沉浸式體驗謎便是最美麗的謎底。
選自《云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