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的這句話,深刻點明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改革開放之間的內在聯系。
從縣域角度看,在改革開放春風中發展壯大起來的江蘇省昆山市,不失為堅持深層次集成改革與高水平對外開放互促并進的“先行者”“領跑者”“示范者”。
讓我們通過三個“新故事”,看連續19年穩居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在新時期如何勇蹚改革“深水區”,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努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
2024年7月18日,昆山市科技局高新科辦公室一片繁忙,工作人員正馬不停蹄地受理今年第三批高新技術企業的申報材料。早在3個月前,昆山各區鎮就啟動了“高企”申報動員會,場場會議座無虛席。
這幾年,在昆山發展的企業,紛紛想要被認定為“高企”。于企業而言,這是對創新能力、自主研發的認可;對一個地區來說,高新技術企業的多寡,是衡量地區科技創新活力的主要指標之一。
經營主體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昆山在不斷調結構、轉方式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經營主體的數量并不能代表發展的質量。在全力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推動經營主體由增量向提質轉變,成為昆山工作的風向標。
跳出傳統發展模式后,“質”的飛躍來了:昆山2023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3000家,在同類型城市中遙遙領先。
培育企業成長、挖掘創新要素,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并非一件易事——
向內發力。昆山抓好“高企”培育“牛鼻子”,健全高新技術企業孵育體系,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入庫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鏈條,鼓勵企業加速成長為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對外招引。昆山建立國際化、專業化的科招隊伍,全力招引科技人才項目、科技產業項目、創新平臺項目,不斷提升全市科創濃度。
這樣的氛圍,不斷激發著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熱情。
科技創新是一顆“金種子”,需要好的土壤、好的生態,才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有一件事讓昆山市數據局副局長曹冬引以為傲:蘇州開開心心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在一天之內完成了106張營業執照的負責人變更事項。“因為經營需求,我們需要更換100多家藥店的營業執照、藥品經營許可證等,原本以為一家家變更會耗費很長時間,沒想到這么快就辦妥了。”大藥房運營負責人馮亞男說。
根據原來的辦理流程,分布在昆山市10個區鎮的大藥房百余家門店需要逐個遞交申請材料、辦理更換手續,不僅費時費力,還會影響藥店正常運營。昆山市“馬上辦”服務中心經會商后,將原本需要一次次審批的事項,升級為“一次辦”,并安排工作專員對企業進行全程指導。
呵護經營主體,打造近悅遠來的營商環境,是刻在昆山人骨子里的基因。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政府服務要如何突圍,來持續滿足群眾、企業日趨多樣化的需求?
走進昆山市西部政務服務中心,你會發現這里并沒有把工作人員和辦事人員相區隔的窗口柜臺。群眾去辦事,工作人員坐在旁邊,一對一指導。“窗口取消以后,工作人員可以走到群眾身邊指導幫辦,不僅辦事效率提高了,服務也更加貼心。”曹冬說。
20世紀90年代,昆山抓住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通過“拆筆記本電腦”招商,“缺什么、招什么”,至今仍保持全球筆記本電腦“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場份額;抓住智能終端的發展黃金期,7000億元規模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夯實發展“壓艙石”……回望昆山的經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昆山人憑借對機遇的敏銳把握,一次次抓住發展的“風口”。
踩準每一個節奏、踏準每一個節拍,絕非易事。這得益于昆山人不固步自封、不斷改革創新、矢志轉型升級的精神。如何立足當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昆山開拓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之道——建設特色專業創新園區,用“不變”的雄厚產業底座來對沖市場和大環境之“變”。到2025年,昆山將高水平建設運營50個以上特色專業創新園區,包括元宇宙產業園、先進計算產業園等。這意味著,昆山將企業“按圖索驥”納入產業園區發展版圖,不僅一改同一領域企業分布各個區鎮的“分散”問題,還能實現資源整合聚變、創新提能裂變、產業升級蝶變。
一個個創新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在昆山涌現,吸引了一批批人才、項目落地,帶來產業鏈上下游的一系列“鏈式反應”。咖啡產業園、光電產業園、低空經濟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專業創新園區錯落分布。截至今年5月底,昆山全市累計認定特色專業創新園區30家、特色專業創新培育園區24家,各園區累計入駐企業1795家。
(摘自《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