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5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紅廟村一家名為“深藍計劃”的咖啡館,創下引人注目的成績——單日銷售咖啡8818杯。這不僅打破了全國咖啡館單日出杯量的最高紀錄,同時也打破了人們對縣城消費潛力的傳統認知。
除了“村咖”頻頻“出圈”外,安吉的文旅市場也是炙手可熱。今年“五一”假期,安吉共接待游客167.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96億元。
而這只是安吉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上,安吉正在深化文旅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培育壯大新經濟產業,以“新經濟、新產業、新青年”為抓手,打造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安吉答卷”。
安吉文旅崛起首先緣于發展理念的轉變。
如今的安吉是綠色發展的標桿,是全國首個生態縣、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
20世紀90年代,安吉發展也走過彎路。為了擺脫貧困帽,安吉曾不加選擇地引進一批高污染企業,導致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水污染甚至一度危及整個太湖流域。
2000年,在“黃牌警告”下,安吉開始進行鐵腕治污,關停了一大批污染企業。生態環境好轉的同時,經濟發展也承受了巨大壓力。發展之路怎么走?安吉面臨痛苦的兩難選擇。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安吉余村調研,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給當地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安吉致力于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兩山”轉化,發展全域旅游。
安吉是全國最早提出建設“縣域大景區”的地區,多年來始終堅持把整個縣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布局,作為一個“大花園”來打造,把每一個村都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旅游發展不局限于景區,每一個鄉鎮(街道)、每一個村莊都可以是景區。
全域旅游發展的效果也立竿見影。2008年以來,安吉旅游業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3年邁入“千百時代”,游客接待量突破千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過百億元。2023年,安吉接待游客3152.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48.1億元,位居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榜首。
文旅行業有句名言:得IP者得天下。在安吉文旅眾多IP中,“村咖”是最為獨特的一個,也是“無中生有”的典型。
“村咖”,即鄉村咖啡。安吉“村咖”有多火?安吉縣人口不到60萬,卻擁有300多家咖啡館,密度超過很多一線大城市。
安吉“村咖”怎么火起來的?這300多家咖啡館大都草根自發生長,特色明顯。比如,網紅瀑布咖啡建在山間瀑布中,將天然瀑布美景與咖啡屋結合打造成一個小型景區,一張入場券換一杯咖啡,便可在此嬉戲玩水、露營打卡。
“朋友帶我來安吉散心,我一眼就相中了這個地方,想在這里打造一個‘第三空間’。”瀑布咖啡主理人Jason說,“瀑布咖啡像一個社交場所,它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進行融合,在這里,顧客可以盡情‘撒野’,拍照、溯溪、跳水、喝咖啡……”
在安吉,年輕的創業者們把“咖啡+”玩出了花樣。
最火的“深藍計劃”是由廢棄礦坑改造而成。整個礦坑呈浪漫心形,冷冽的巖壁和深藍的湖水,形成冷峻、沉靜的氛圍,被網友譽為“小冰島”。湖邊建有咖啡館、觀景平臺和露營地,每一處都是拍照打卡勝地。咖啡館一開張就涌入巨大流量。
安吉的“村咖”每一家都獨具特色,或依托自然山水、歷史文化,或長在田野里、瀑布下、山林間,將城市品質的生活方式與鄉村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特色相融合,從而創造一種全新的消費體驗。
一到節假日,驅車一兩個小時到安吉喝杯咖啡,已然成為周邊城市時尚青年們追逐的潮流。

如果說安吉“村咖”其他地方難以復制,而“白茶之鄉”的打造則是政府之手推動,其發展經驗更值得借鑒。
白茶的原產地——安吉縣溪龍鄉,有萬畝茶園,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是IP打造的最好載體。但光有美景還不夠,只有通過有創意的項目才能將“流量”轉化為“留量”。
2019年初,安吉縣引入上海愛家集團,投資60億元在溪龍鄉打造茶旅融合綜合體。孵化建設了半日閑露營基地、DNA安吉數字游民公社等多個創新項目。
陳沁叢就是第一批入駐DNA安吉數字游民公社的人,大家都叫她“荷包蛋”。2022年初,她和合作人一起將松木巴士項目遷移至游民公社,主要做房車、露營車的改造。
陳沁叢說選擇安吉是因為這里地處長三角中心,房車改造相關的供應鏈完備。另外,她實在是太喜歡這里的鄉村了,“青山、綠道、麥田、湖泊……這不就是理想的房車旅行地嗎?”
面對游民公社新業態,溪龍鄉還建立了跨部門“一件事”協同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提供社保醫保參保、生育登記、靈活就業登記、薪資勞動糾紛調解等套餐式安心服務。
小鎮誠意十足,游民公社的故事也越來越多。正是這樣一個個創意項目豐富了“白茶之鄉”的內涵,提升了IP的品牌影響力。通過茶旅融合把賣茶葉變為賣文化、賣風景,通過創意和資本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性的項目孵化,這是安吉“白茶之鄉”IP打造的重要秘訣。
(摘自《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