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日本制造”幾乎就是可靠耐用、品質優良的代名詞,當年僅憑一個馬桶蓋就能夠吸引全球消費者。
誰曾想過,這些年來,日本制造居然跟“造假”聯系得如此緊密,日本制造的真相如此不堪一擊。人們不禁要問,日本制造,究竟怎么了?
2023年4月,豐田的全資子公司大發汽車首次被曝安全測試數據造假,到12月,大發汽車被發現在25個測試項目上,至少有174處造假,涉嫌車型達到64款。鑒于大發工業公司的測試造假等違規操作情況,日本國土交通省責令獲得認證的汽車、摩托車制造商等85家企業就量產認證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操作展開內部調查。
不查不知道,結果嚇一跳!日本國土交通省發表聲明稱,調查結果顯示,豐田、馬自達、本田、鈴木、雅馬哈發動機5家日本車企在量產認證申請過程中存在違規操作和舞弊行為。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豐田、本田、馬自達、雅馬哈和鈴木違規行為總計涉及車輛規模約518萬輛。
這次造假涉及的不只是一兩個小問題,而是包括發動機測試、噪音測試、安全氣囊和碰撞測試等多個方面。
2024年6月3日,就造假欺詐事件,日本豐田、本田、馬自達汽車公司的負責人等高管集體公開向民眾鞠躬道歉,這樣的場面可謂相當罕見。這種鞠躬道歉,在日本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出事就鞠躬,好像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似的。但這次的問題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蒙混過關的。
事實上,日本企業的數據造假行為并不是近期才出現的,也不僅僅存在于車企。
2017年,日本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曝出篡改產品強度、尺寸等丑聞;2024年4月,原名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的日本三大重工業公司之一IHI承認,其下屬一家子公司2003年以來篡改了超過4000臺發動機的燃油效率數據……
從汽車到新干線列車、從飛機到火箭,這些日本制造業引以為傲的領域,均在此次丑聞中“淪陷”,曝出已經數據造假多年。
2021年,日本知名藥企小林化工承認,由于一系列違規操作,其制造的治療腳癬等病的口服抗真菌藥中,原本應該加入的一種主要成分被錯誤地替換成了睡眠誘導劑成分,而且睡眠誘導劑的添加量還達到日本最高限量的2.5倍。當時,服用這一藥物的患者中,已有200多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健康受損情況,甚至還有兩人死亡。為此,政府對小林化工下達了長達116天的停業整頓要求,創下日本藥企最長停業時間處分紀錄。
相關部門在調查中了解到,小林化工發現藥品存在問題后依舊出廠,而且近八成藥品制造記錄涉嫌造假。最令人咋舌的是,調查顯示小林化工從40年前就開始捏造質量檢驗結果,而且其企業管理層承認從16年前就已經掌握這一情況,但卻放任至今。
三菱電機作為百年企業,卻被曝出長達35年的數據造假。據悉,該公司旗下長崎工廠生產的列車空調不僅沒有進行出廠質檢,反而偽造檢驗數據蒙混過關。數據造假涉及產品多達8.46萬件,約有1.58萬臺列車空調流向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十幾個國家。
上述只是最近10年來日本制造業部分“知名”的造假事件,可能還有其他未提及的事件。
早在2015年,日本制造企業層出不窮的造假丑聞就隔三差五充斥國際媒體。如今,從化工、汽車,到鋼鐵重工業等一系列制造領域,日本企業的造假已經大面積“傳染”,成了一種“習慣”。日本曾經以工匠精神自豪,如今看來,這種精神是否還真的存在,實在讓人質疑。
有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制造企業之所以屢屢卷入造假丑聞,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企業為了提高利潤不斷壓縮成本,導致出現人手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不得不通過簡化流程、數據造假來蒙混過關;另一方面也與日本企業文化的一些弊端有關,包括組織機構相對固化、缺乏有效監督和平衡等。另外,日本社會對一些造假行為的懲罰較輕,也使得一些企業敢于鋌而走險。
比如2024年3月的小林制藥“紅曲事件”,日本經濟學家、無限合同會社首席經濟師田代秀敏就表示,該公司是典型的日本家族企業,這類企業作經營決策時可能存在家族利益優先于顧客利益的傾向。小林制藥接到健康受損的報告后,未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向相關機構報告,導致了危害擴大。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院長陳言向媒體表示,“當企業不再追求質量和真實性,在無法完成好的質量、節能模式時,選擇以造假維持表面,會給社會帶來對日本產品巨大的不信任”。
顯而易見,日本制造面臨的挑戰眾多。失去了站在技術革新最前沿的形象,緊接著又不斷出現砸自家品牌的丑聞,日本制造似乎和世界消費者漸行漸遠了。再不對固化已久的企業管理體制、社會制造風氣進行改革,恐怕日本制造就只能日落西山了,而這種趨勢也不是僅由企業層面的調整所能左右的。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