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總結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剖析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政策保障體系:加強體系組織領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擴大評價覆蓋范圍、完善生態信用制度,為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內蒙古 “雙碳”目標 生態信用體系
21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形成重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于2020年9月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節點作用。同時,生態信用體系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創新,不僅是構建現代環境治理信用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邁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進程中的新實踐、新探索,對筑牢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信用體系發展現狀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信用體系建設起步較晚,目前整體處于政策研究和試點示范階段。自治區目前實行的是環保信用評價,相較于評估覆蓋范圍涉及企業與個人的生態信用,環保信用的評價對象主要集中于企業層面。自治區在企事業單位信用評價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評價標準和激勵措施不斷細化,為構建內蒙古生態信用評價體系奠定了一定基礎。
作為我國東西跨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各盟市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在推動建設生態信用體系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等市在結合自身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持續深入探索生態信用體系的建設與應用。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坐落于自治區中部的呼和浩特市在生態信用體系建設中具有示范作用。2023年4月,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官網對《呼和浩特市2022年度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進行公示。包頭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要工業城市,煤炭、鋼鐵等重工業企業密集,產生的工業固體廢棄物遠多于其他盟市。據此,2020年底包頭市生態環境局在考慮本市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推進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等工作,出臺了《包頭市涉固體廢物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管理辦法(試行)》,與2021年起根據辦法明確的各項指標及評分辦法,對包頭市涉固體廢物企業開展環保信用評價,按照環保誠信企業、環保良好企業、環保警示企業實施分類管理,并提出激勵措施和懲戒措施。
總體來看,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建設雖處于初級階段,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出臺了支持生態信用體系建設的文件和措施,更是在部分盟市和行業開展了探索建立環境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和信用管理機制。在制度建設方面,在結合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際的基礎上,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導文件(詳見上表)。
二、構建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信用體系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部分盟市對生態信用體系重視程度不夠
區內部分盟市對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缺乏在思想上不夠重視,缺乏深度理解。第一,生態信用體系不僅僅是一項政策或制度,更是一種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公眾參與等多個方面。部分盟市對于生態信用體系的理解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度思考和理論積淀。第二,雖然生態信用體系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措施被提出,但部分盟市對生態信用體系的重視程度不夠,政策落實不到位。
(二)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有待完善,科學性不強
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和科學性的提升是建立有效的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的關鍵。第一,傳統的評價指標已經不能滿足對現代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管理工作的要求,部分重要的環境保護指標或企業社會責任指標可能未被充分考慮進來,導致評價體系缺乏全面性和綜合性。第二,指標的權重設置對于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至關重要。然而,在一些情況下,指標的權重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某些關鍵指標的權重過低或過高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三)信用評價公眾參與意愿不強,普及率較低
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信用評價公眾參與意愿不強、社會化程度較低,這一現象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公眾對于生態信用體系的了解和參與程度受到信息的限制。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公眾無法及時獲取到有關生態信用體系的相關信息。此外,相關部門在向公眾傳達生態信用體系的信息方面可能存在溝通不暢,缺乏有效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公眾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自身在其中的角色認知不足,缺乏積極的參與意識和行動。
(四)信用評價結果應用亟待強化,約束力較弱
內蒙古生態信用評價結果應用有待進一步完善與規范。第一,可能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支持,導致生態信用評價結果無法有效地轉化為行動和約束。第二,針對不良生態信用評價結果的懲罰措施如果不到位或者執行不力,可能會降低評價結果的約束力。
三、構建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信用體系
“雙碳”目標背景下,構建“1+2+N”為遠景目標的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對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效推進具有重要意義。“1+2+N”的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即一個生態信用分、兩個對象和多重應用場景。其中,“一個生態信用分”是指借鑒《內蒙古自治區環保信用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的應用經驗,探索建立自治區級層面的生態積分體系,在原有環保信用分值的基礎上,創新性設立生態信用分。“兩個對象”是指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的適用對象是個人和企業。“多重應用場景”即利用數字化手段,探索建立以生態信用為核心的各種應用場景,包括貸款、醫療、教育、就業和公共服務等領域。
在遠景目標的指引下,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實施路徑即總體建設思路包括以下六個方面,分別為完善生態信用制度、歸集生態信用信息、開展生態信用評價、實施生態信用公開、落實生態信用獎懲以及宣傳生態信用文化(詳見圖1)。
以“1+2+N”為遠景目標,“個人”與“企業”構成雙輪,政府、第三方環保機構、企業、個人等主體高效協同,打破信用孤島,形成以“雙輪驅動多元互動”為特色的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基于此,本研究借鑒郝琳娜(2021)創新共享平臺的生態信用體系圖,繪制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的基本構架,并探討各主體間關系與內在邏輯(詳見圖2)。
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發現,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基本構架主要包括“雙碳引領+法律護航”的事前引導與歸集,“分類分級+多元應用”的事中監督與管理,“動態更新+聯動機制”的事后獎懲與修復三個部分,并以內蒙古生態信用保障體系保障實施,環環相扣、相互制約,激勵誠信,懲治失信,助力推進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的構建。
四、構建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信用體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體系組織領導,發揮統籌協調作用
確立自治區生態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其統籌協調作用,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對全區生態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監督和檢查。各盟市和相關部門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深刻認識生態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將其納入緊要工作日程中。
(二)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確保精準透明評價
各盟市生態環境局應建立信用評價動態管理機制,對納入評價范圍的企業與個人信用信息及時進行更新,不斷完善內蒙古生態信用評價體系。同時,根據評價標準調整評價結果,確保各級政府、企業、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和研究機構能夠方便地獲取和使用生態信用信息。
(三)擴大評價覆蓋范圍,增強公眾環保意識
首先,通過建立健全的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向公眾傳達生態信用體系的相關信息,提高公眾對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的了解和認知。可以利用各類媒體平臺、社交網絡等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信息的覆蓋面和傳播效果。其次,建立多樣化的參與渠道和平臺,提供便捷的參與途徑,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生態信用評價。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在線平臺,開展網上調查、意見征集等活動,為公眾提供表達意見和建議的便利渠道。最后,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和培訓活動,提高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愿。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宣傳活動等方式,向公眾普及環保知識,引導其積極參與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建設。
(四)完善生態信用制度,推動法規科學運轉
自治區生態信用體系領導小組辦公室嚴格執行《內蒙古自治區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確保內蒙古生態信用體系建設與大區域環境保護規劃保持一致。同時,努力制定和完善地方性信用法規、規章、政策措施和標準,為社會生態信用活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持。各盟市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本地區、本部門生態信用規劃和制度建設,促進社會各界更加積極地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琳娜.誠信缺失,何以共享?——區塊鏈賦能創新共享平臺信用生態體系構建[J].貴州社會科學,2021,(04):119-127.
[2]王明玖.內蒙古草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核心是維持碳庫穩定[J].北方經濟,2023,(07):9-12.
[3]李珊珊,張月,陳鵬等.加快環保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環境保護,2022,50(19):69-71.
[4] 楊波,潘麒伊,鄧慧麟等.“雙碳”目標下農村生態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思考與建議[J].征信,2023,41(06):72-76.
[5]陳帥,黃娟.“雙碳”目標賦能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機理、路徑及保障機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01):129-135.
[6]張銀花.加快推進生態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路徑建議[J].北方經濟,2023,(03):74-77.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