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國的北疆,幅員遼闊,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經以這里為起點,經過三次西征,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
祖國的北疆,水草豐茂,遼闊的大草原上有奔馳的駿馬和成群的牛羊,潔白的蒙古包上升起炊煙裊裊。
祖國的北疆,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唱著歌,邀請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品嘗最純正的馬奶酒。
今天,我們就來到位于祖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在這個屬于體育的熱情的八月,讓我們一起感受草原體育盛會—— 那達慕大會的熱鬧與激情。
特有的地名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有“中國馬都”的美譽。聽到這個地名,你的腦海里是不是浮現出一個問號:平時我們聽到的地名一般是省、市、縣,那么,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內蒙古這些有特色的地名。
首先說“盟”。盟相當于其他省區的地級市、地區,這個名稱源于清代蒙古地區的會盟制度,蒙古語稱為“楚古拉干”。目前,內蒙古有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3 個地級盟。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旗”。錫林郭勒盟下轄2 市9 旗1 縣1 管理區1 開發區,這里的“旗”相當于其他省區的縣。旗源于滿洲八旗制,清朝控制蒙古諸部后,把滿洲的八旗制引入蒙古,將蒙古分為不同的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延續了旗的建制,現今內蒙古共有52 個旗。
此外,錫林郭勒盟還有32 個“蘇木”,蘇木相當于其他省區的鄉鎮,蒙古語原意為箭,本為軍事單位,后增加行政事務,成為旗屬行政單位,沿用至今。
最后,我們來說說“嘎查”。嘎查即行政村,在蒙語中有社區和牧民聚居的地方等意思,嘎查長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村長。
了解了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行政單位的名稱,下次去內蒙古游玩,再看到“盟”和“旗”時,相信你就不會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熱鬧的那達慕
在剛剛過去的七月,錫林郭勒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會——內蒙古自治區第34 屆草原那達慕大會。對于內蒙古人乃至草原民族來說,那達慕大會相當于草原上舉行的奧運會。
那達慕大會歷史非常悠久,在《成吉思汗石文》中有這樣的記載:1225 年,成吉思汗西征戰敗花剌(là)子模后,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游戲的意思,不過,它在古代還有著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的鐵騎曾橫掃半個歐洲,這離不開蒙古族人對騎馬、射箭和摔跤的重視。這三項技藝被統稱為“男兒三藝”,是蒙古族士兵和民眾素質訓練的重要內容。
一千多年以來,每逢慶祝戰功、祭旗點將、軍民歡聚、盟旗聚會以及敖包祭祀等活動,蒙古人都會舉辦那達慕,久而久之,那達慕便演化成為草原上的運動會,也成為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平時習慣了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穿上節日盛裝,扶老攜幼,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或者觀看那達慕大會。
要說那達慕大會中最具觀賞性的項目,很多人都覺得是賽馬。不同于奧運會賽場上馬術比賽的優雅從容,那達慕大會上的賽馬是速度與激情的比拼。單論衣著,賽馬比賽就十分具有觀賞性:騎手們身著蒙古袍,腳穿高筒蒙古靴,頭扎彩巾,腰束彩帶,彰顯著蒙古族人民的颯爽英姿。比賽時,數十匹馬站在起跑線上,騎手們手握韁繩,全神貫注,令槍一響,馬兒如同離弦的箭,載著騎手向前飛奔,在觀眾們的視線中留下一道道色彩斑斕的“閃電”。
隨著那達慕的不斷發展,比賽的項目逐漸增加,規模也越來越大,錫林郭勒盟已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旅游那達慕永久舉辦地。今年的那達慕大會不僅有傳統的比賽項目,還專門為游客設置了草原游客三項賽,包括游客沙嘎賽、穿蒙古袍賽和游客搏客賽。
“沙嘎”指牛羊等動物連接后蹄和小腿之間的踝骨,如今流傳下來的沙嘎游戲玩法有100 多種。“搏克”是摔跤的意思,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按蒙古族傳統要求,參賽選手要穿上蒙古族特色服裝進行比賽,優勝者脖頸上將會戴上五色彩綢制成的項圈。
現在的那達慕大會已經不是簡單的體育比賽和游樂盛會了,和任何一項重大賽會一樣,它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它不僅是向人們展示草原風光與魅力的窗口,還是向世界展現今天的內蒙古繁榮發展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