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就是打打殺殺嗎?
真的有“武林秘籍”嗎?
武術到底有沒有實戰能力?
……
來到武術博物館之后,
相信聰明細致、愛觀察、愛思考的你,
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威風凜凜的“十八般兵器”
你是否知道太極拳、八極拳、螳螂拳? 這些都是拳種的名字;你是否知道“十八般兵器”?如刀、槍、劍、戟(jǐ)、斧、鉞(yuè)、鉤、叉、鞭、锏(jiǎn)、錘、抓、鎲(tǎng)、棍、槊(shuò)、棒、拐子、流星。如果你知道,那么,你對武術器械肯定有一定的了解了!武術博物館的拳械廳就是展示拳種和武術器械的地方。
在這里,要向大家介紹一件特殊的兵器。它的全名叫作“民國訓誡紋南棍”,你可以就叫它南棍。這個名字表明了它是南方武術中使用的棍。那么,它有何特殊之處呢?那就是它的紋飾。有些制作精良的棍上會雕刻云紋、龍紋等。不過,這根棍上的紋飾很特殊,是四句詩,從內容可以判斷出是師父贈予徒弟的訓誡語:
吾徒謹記:人欺己時讓三步,三步之后反
擊人。護國護家莫退讓,太平之日以強身。
這幾句通俗易懂的話語,準確地概括了習武之人的武術倫理和人生目標。它告訴我們:習武不是為了私斗,越是功夫高,越要有容人之量,但是,面對挑釁也不能一味地退讓。在太平歲月里,習武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而當國家大義受到威脅時,就要寸步不讓,挺身而出。
武術發展的歷史長河
從拳械廳向前,就進入了歷史廳。按照時間脈絡,整個展廳分為五個部分:“起源萌生”部分描繪了原始社會時期武術從人類與自然的斗爭中萌芽;“初步興盛”部分展示了先秦時期軍事武術的整體面貌;“充實發展”部分呈現了漢唐宋元時期武術的蓬勃發展;“逐步繁榮”部分展現了明清時期武術多元演變的繁榮局面;“日趨成熟”部分講述了民國時期武術人為救國救民紛紛興辦武術學校,編寫武術書籍,從而推動武術走向了新時代。
在“初步興盛”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期的人為了實現兵器的“剛柔并濟”而發明的青銅復合劍。復合劍就是將一把劍分兩次澆筑而成——劍芯部分采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部分則使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此,青銅復合劍的劍芯和劍刃呈現出兩種顏色。
在“充實發展”部分,有一塊其貌不揚的大石頭,它的正式名字叫作“漢代蘭锜(qí)紋畫像石”。蘭锜,意為兵器架,代指武器庫。因此,這塊畫像石也被稱為“武庫畫像石”。其上端并排放著兩張弩,下擺著兩個箭箙(fú),就是裝箭的袋子。再向下依次有漢代環首刀、鐵劍、兩柄錟(tán)、兩柄戟、兩柄鎩(shā)、兩柄矛,盾牌掛在最下邊。在這些武器中間,掛著一件數字“3”形狀的武器,它是漢代獨有的特殊防御兵器,叫作鉤鑲(gōuxiāng)。
在“日趨成熟”部分,有一個擂臺復原場景,這里也是大家非常喜歡的打卡點。它展現的是近代歷史上一次有據可查、真實發生的中國武術家戰勝西洋拳手的比賽。這場中西拳擊對抗賽,舉辦于1943 年上海回力球場(今上海盧灣體育館)。時年14 周歲的蔡龍云以祖傳的華拳擊敗了俄羅斯拳手馬索洛夫,捍衛了中國人的榮譽,從此被人稱為“神拳大龍”。
除了這些,武術博物館還不定期舉辦射藝和拳術的體驗活動。比如,獲得全國冠軍的優秀運動員會親自指導小朋友們射箭和練拳,每次活動的參與名額都是瞬間被“秒空”。有興趣的小朋友,記得多多關注武術博物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