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四十載,學玩伴成長。
40 年前,《學與玩》雜志創刊發行,很多前輩在此辛勤耕耘,為小讀者們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我們在前面幾期雜志中,已經跟著幾位前輩回顧了《學與玩》雜志的歷史以及他們與《學與玩》雜志的故事。
今天,我們將跟隨《學與玩》雜志曾經的總編糜若兮老師一起回顧他的“學與玩”之路。
在我的記憶中,最值得回味的是童年,最有趣的事情莫過于玩。雖然與現在的孩子們比起來,那時我們的生活是簡樸平實的,但對于我來說,那段時光是最幸福、最值得懷念的。
玩的含義很廣泛,做游戲、玩樂器、游泳、參觀、讀書,甚至上房、爬樹、捉昆蟲……都是玩。其實,在許多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貫穿了德、智、體、美、勞的全部內容。孩子們可以在其中認識自我、體會情感、學習知識、學會道理。
我小時候很貪玩,一玩起來就忘了時間,常常玩到天黑才回家。我喜歡到大自然中去玩,美麗的大自然召喚著我:許多花花草草自由自在地舒展著;大大小小的樹叢中,小鳥們在唱著“流行歌曲”;草叢中偶爾竄出一只小刺猬,又急忙蜷縮成一個小球,骨碌(gūlu)著向遠處去了……秋天,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去郊外捉蟋蟀,斗蟋蟀比捉蟋蟀更好玩,斗勝的蟋蟀不停地振翅高歌,但我更同情斗敗的蟋蟀,我會把它們放進蟋蟀罐中,喂給它們新鮮的毛豆,好好養上一陣,再把它們放回大自然中。
我還特別喜歡看戲,童話劇《馬蘭花》看了好多遍。我也特別愛聽舞臺前樂池中奏出的美妙的音樂,我總是想:如果我也會演奏那些樂器該有多好啊!大隊輔導員老師支持我的夢想,送我去少年宮學習拉小提琴,當我終于完整地演奏出《花兒與少年》時,夢想化成了對音樂的喜愛。小時候,我還愛動手做玩意兒,從學習做礦石收音機到做電子管收音機,從制作航模、艦模到做能升空30 米的小火箭。我還學習拍照,學會了沖洗、放大照片。我更喜歡讀書,初中三年級以前已經讀完了四大名著,到高中二年級又讀了十幾部外國名著。讀書對我一生的影響非常大,從中我懂得了做人的基本準則。
長大后,我本想從事音樂工作,但是事與愿違,命運讓我只能放棄了。后來,我到了中國兒童中心的《學與玩》雜志社做編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工作,需要從頭學起。為孩子們編雜志,引導他們將學習與生活中的玩緊密結合起來,這也是非常有意義、有意思的工作。雜志社老領導、我的恩師沈明德老師、張先翱(áo)老師手把手地教我編輯工作,讓我吃透“玩中長智、學玩結合、動手動腦、學習創造”的辦刊方針,有效地從孩子的玩和學中提煉、組織、編寫每一篇稿件,將孩子們各種各樣的玩耍與學習結合起來,將其中有價值的內容刊發在雜志上。在編輯工作中,我始終會將我熱愛的音樂融入每篇稿件當中,努力將美妙的旋律體現在文字當中。在編寫稿子時,我常常脫口而出:世上最美的是音樂,最動人的是文字。
以前,我根本沒有想到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少兒期刊工作者,更沒有想到會成為少兒期刊的總編輯,而且一干就是20 余年。雖然其中有許多遺憾,但是我很知足,因為我畢竟在兒童刊物這塊陣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F在回想,所有的成績與我少年兒童時代愛玩愛學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在我離開兒童雜志的崗位以后,我收到了許多曾經的小讀者寫給我的信,他們還在回憶當時讀《學與玩》雜志,參加雜志舉辦的多種活動時有趣的往事,無論是玩大賽、海釣競賽,還是夏令營、知識競賽,都給他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有一次,我收到一封來自法國的信,是一個安徽合肥的《學與玩》雜志曾經的小讀者陳寒寄來的。她說,正是因為在小學時代讀了好多年《學與玩》雜志,參加了許多種活動,她才產生了對兒童文學的喜愛,后來她在南京大學畢業后去法國讀博士,期間翻譯了兩本法國兒童文學家塞奇·布魯梭羅的著作—— 《章魚的眼睛》和《食墻的白蟻》,并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發行。畢業后她回國工作,在蘇州大學任教。
我想,在我們的少年兒童階段,可能會在某一個時期由于各種原因對某一件事情產生興趣愛好,家長、老師要特別注意抓住這個寶貴的時機,引導鼓勵幫助孩子去學習發展興趣,這對他們一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回想過往,感慨萬千,我時常想,如果我有下輩子,一定不會懈?。▁ièdài),一定要更加努力,為少年兒童服務,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實現自己普普通通又充滿美妙音樂旋律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