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人類的好伙伴,和我們同享一個家園。
本期,兩位小作者對博物館里和自己身邊的動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她們的感悟吧!
在德國慕尼黑的人與自然博物館里,有3 個不同的地方,都陳列著棕熊的標本。但這樣的安排并非展覽設計錯誤,而是自有其深意。我在一個下午依次參觀了這3 頭熊的標本,了解了它們背后的故事。
在“有趣的自然史”展區,我遇到了第一頭棕熊的標本:1835 年,外出打獵的人們殺死了這頭從奧地利遷徙而來的棕熊。而此時的他們并不知道,在21 世紀到來之前,這竟然是最后一頭出現在今天德國領土范圍內的棕熊。盡管在漫長的歷史中,棕熊曾經不時出沒于中歐各地,但人類的獵殺和棲息地遭到的破壞,不斷地壓縮著這些巨型猛獸的生存空間,最終使它們變得難得一見。這也正是為什么,當一頭名叫“布魯諾”的棕熊在2006 年5 月進入德國的時候,立刻成了人們關注的對象。
第二頭棕熊的標本就是“布魯諾”。想到德國即將在170 多年后重新擁有棕熊,人們非常興奮。可是沒過多久,人們就發現它幾乎可以稱得上是“麻煩制造者”——它在德國和奧地利的邊境上游走,搗毀山民的羊圈、雞舍和蜂箱。山民的損失不斷擴大,獵熊陷阱也很難捕獲“布魯諾”。人們甚至從芬蘭請來群獵犬獵手,卻仍然難以控制這頭熊。與此同時,“布魯諾”也已經習慣了人類的存在。它會在白天來到山區徒步路線上的酒吧和旅館附近——這也暗藏著極大的危險。最終,巴伐利亞州政府決定擊斃“布魯諾”,它的遺體被送到慕尼黑制成標本,博物館定格了它破壞蜂箱吃蜂蜜的形象,安放在展廳中央。
那么,“布魯諾”真的是“麻煩制造者”嗎?其實,放在它后面的第三頭棕熊的標本已經給出了提示。它正在用巨大的熊爪壓住肥美的鮭(guī)魚,以便張開大嘴享用。由于冬眠的習性,棕熊在一年中的某些時段需要急速增肥。這時候,它們會采取一種名為“過度捕獵”的策略,也就是大量捕獵動物,但只食用獵物身上最肥美也最容易食用的部分,其余部分則直接丟棄。這樣的進餐方式看似浪費,卻是大自然的精妙設計——它可以讓棕熊在一定時間里攝入最多的營養,完成增肥的目標。
了解了棕熊的這種習性,你還會覺得突然闖入人類生活的“布魯諾”,是一頭“麻煩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