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轉型發展期的管理問題尤為關鍵。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速和科技創新的推動,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本文深入剖析了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市場化程度不足、生產方式滯后、勞動力素質不高、土地集約化程度低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等核心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策略。通過加強市場化改革、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勞動力素質、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以及更新管理理念等措施,旨在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轉型,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關鍵詞: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期;農業經濟管理
1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期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的關鍵意義
1.1 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在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下,資源配置往往存在不合理、不均衡等問題,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低下。而通過加強市場化改革,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創新等措施,可以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1]。例如,某地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取消了農產品的價格保護政策,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這一改革舉措激發了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開始更加注重市場調研和種植結構的調整。這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也帶動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有助于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風險[2]。同時,科技創新還可以帶動農業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推動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以某地區為例,通過引入了智能灌溉系統和新型農業機械,實現了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精準控制和精準作業。這不僅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1.3 有助于提升勞動力素質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人才是推動農業創新和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加強教育培訓和人才引進等措施,可以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隊伍。這對于推動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和提升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某縣針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素質偏低的問題,舉辦了多期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民提供現場指導和咨詢服務。通過培訓,農民們掌握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養殖方法,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1.4 有助于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和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在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期,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強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和引導,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或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經營,可以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利用,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3]。例如,某市通過實施土地流轉政策,成功引導了一批農民將土地流轉給當地的農業合作社。合作社對流轉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和整理,引入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這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帶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
2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期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市場化程度不足與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市場化程度不足是當前農業經濟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盡管我國正在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但在農業領域,市場化程度仍然相對滯后。這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價格受到政府調控較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獲得大量補貼和扶持,導致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不足,農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某些地區的農產品價格長期受到政府保護,農民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導致農產品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
同時,由于補貼和扶持政策的存在,一些農民缺乏自我提升和創新的動力,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進一步影響了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4]。
2.2 農業生產方式滯后與科技水平低下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滯后于時代的發展,也是農業經濟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盡管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整體上仍然存在著科技水平低下、缺乏創新意識和技術支持的問題。
以農作物種植為例,許多地區仍然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對土地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時,由于缺乏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病蟲害等挑戰,農業生產的風險較大。
2.3 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與人才短缺
農村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也是制約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選擇到城市工作,導致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素質普遍偏低[5]。
例如,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和農民自身素質的限制,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這使得他們在面對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時難以適應,影響了農業經濟管理的推進。
同時,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短缺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但由于行業吸引力不足、工作環境相對艱苦等原因,人才流失現象依然嚴重。這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缺乏足夠的支撐。
2.4 土地集約化程度低于經營分散
土地集約化程度低是農業經濟管理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在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不均和細碎化現象普遍,這導致農業生產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化經營。
例如,在一些山區或丘陵地帶,土地分布零散且面積較小,農民往往只能依靠小規模的種植和養殖來維持生計。這種分散的經營模式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和管理難度,還限制了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6]。
此外,土地流轉不暢也制約了土地集約化程度的提升。由于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農民土地流轉意愿不強等原因,土地難以實現有效集中和合理利用,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低效化問題。
2.5 管理理念落后與缺乏創新
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的落后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地區的農業經濟管理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上,缺乏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
例如,一些地方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過于強調行政干預和計劃指導,忽視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不僅導致了農業資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費,還限制了農業經濟的活力和創新力[7]。
同時,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和創新投入不足也制約了其發展。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力度,但整體上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創新。這使得農業經濟管理在面對新的挑戰和問題時難以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3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期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
3.1 加強市場化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應深化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直接干預,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通過逐步減少補貼和扶持政策,激發農民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農產品市場交易體系,提高市場信息透明度,促進農產品的供需平衡。
例如,某地通過推行農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取消了對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保護政策,使農民開始更加注重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此舉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還帶動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3.2 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創新,提升科技水平
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風險。同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鼓勵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聯合研發,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8]。
例如,某地區引入了智能灌溉系統,通過精準控制灌溉水量和時間,有效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同時,該地還推廣了新型農業機械和智能農機具,實現了農作物的精準種植和自動化收割,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3.3 提升勞動力素質,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針對農村勞動力素質不足和人才短缺的問題,應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現場指導等方式,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同時,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隊伍。
例如,某縣針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素質偏低的問題,舉辦了多期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現場指導和咨詢服務。通過培訓,農民們掌握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養殖方法,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該縣還積極引進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
保障。
3.4 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針對土地集約化程度低和經營分散的問題,應積極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通過加強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和引導,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或合作社進行集約OqNCUaMvmCPGEU3OjDAYLApmgYji6XipVO6piaxctFk=化經營。同時,加大對土地整理和開發的投入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
例如,某市通過實施土地流轉政策,成功引導了一批農民將土地流轉給當地的農業合作社。合作社對流轉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和整理,引入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5 更新管理理念,推動管理創新
應更新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推動管理創新。通過學習和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策略和措施。同時,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和創新投入,探索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例如,某省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積極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推行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通過制定詳細的農業生產計劃和管理方案,明確各個環節的職責和任務,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同時,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力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以山東省某縣為例,該縣曾是傳統的農業縣,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勞動力素質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面對這些問題,該縣積極尋求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首先,該縣加強了市場化改革,取消了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保護政策,建立了公平、公正、公開的農產品市場交易體系。農民們開始更加注重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例如,該縣一種特色水果,在改革前由于價格保護政策,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產量有限。改革后,農民們看到了市場的潛力,紛紛擴大了種植面積,提高了種植技術,使得這種特色水果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銷售到全國各地,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該縣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引入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政府出資建立了農業科技示范區,展示了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等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農民們通過參觀學習,將這些技術應用到自己的農田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該縣還鼓勵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聯合研發,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此外,該縣還注重提升勞動力素質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政府舉辦了多期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民提供現場指導和咨詢服務。通過培訓,農民們掌握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養殖方法,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同時,該縣還積極引進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綜上,山東省某縣通過加強市場化改革、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創新、提升勞動力素質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成功地優化了農業經濟管理,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這一案例為其他地區的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4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期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應從加強市場化改革、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創新、提升勞動力素質、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以及更新管理理念等方面入手,制定具體的優化策略并付諸實踐。通過不斷創新和探索,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秋紅.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策略[J].農村科學實驗,2018(17):92-93.
[2] 侯素芳.淺談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2(4):138-140.
[3] 王紅梅.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經濟管理,2022(2):4.
[4] 趙智紅.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探究[J].農家參謀,2022(8):76-77.
[5] 張慶俊.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探析[J].營銷界,2023(8):86-88.
[6] 陳聰.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山西農經,2023(9):132-134.
[7] 李歡歡.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數字化轉型與農業生產效益提升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8):21-24.
[8] 李秀梅.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3(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