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期社會發展環境中,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進步,我國農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逐漸朝著綠色化的發展方向邁進;即:減少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降低農業發展期間的資金投入量,確保農戶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人們帶來綠色和健康的農業產品。在綠色農業技術持續研發與使用下,將其和農藝技術有機融合使用,生產出滿足社會與環境保護要求的綠色產品,推動農業的快速轉型與升級,有助于我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全文對綠色農業進行了概述,分析出綠色農業技術的運用優勢,明確各項綠色農業技術的應用要點,提出一些具備針對性與有效性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綠色農業;農業技術;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我國資源逐步短缺,因此綠色農業技術,成為目前農業發展過程中重點研究對象。在秉持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把保護環境作為主要目標,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也要推動企業的經濟發展,以此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逐漸創新出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在綠色農業技術廣泛使用過程中,主要涉及循環、有機與精準等農業領域,在明顯提高農業整體生產速度的基礎上,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化學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積極影響,有助于人們食用農產品更加健康。
1 綠色農業概述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上,綠色農業理念的提出,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路徑。在對以往高肥高藥種植模式進行優化與調整以后,確保農業種植效率的顯著提高,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以此達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收入提升的目的。在科學技術持續研發與創新背景下,我國農業的發展也在積極使用各種新型的科學技術與手段,對原來農業生產模式進行改進,有助于國家綠色農業的長遠穩定發展[1]。目前,在農業急于轉型與創新環境下,不斷推廣出更多綠色農業技術,促使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以往的種植方式展開有機融合,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品質與產量的同時,也有利于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所以,在農業發展期間,一定要意識到綠色農業技術的積極使用與推廣,從實際使用情況出發,了解農業技術在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結合農業生產情況,制定出具備針對性與有效性的解決策略,加快綠色農業的發展步伐,逐漸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環境,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多元化需求。另外,對于綠色農業的發展模式來講,是把提高農民經濟效益作為發展重心,秉持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的原則,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與安全的農產品。從綠色農業技術種類來看,一般會使用到物理機械防治與生物防治等方式。在對農藥與化肥展開科學合理運用以后,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業在經營與發展期間對周邊環境的惡劣影響,在保護土壤與水資源的基礎上,也降低了土壤腐蝕與水源污染等不良情況的出現,進一步推進了我國農業與自然環境之間統一、協調發展。
2 綠色農業與綠色農業技術優勢
2.1 保證農產品安全
當前,在人類發展和生存過程中,食品安全,是人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社會中,經常有新聞報道在農產品中發現農藥殘留的情況,導致人們在食用以后出現食物中毒,嚴重時造成人員死亡,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很大威脅。在這些問題經常發生情況下,降低了人們對農產品食用的信心,影響到農業的未來發展。因此,對農業技術進行綠色創新與改造,非常有必要,很大程度上會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保護人們的食用安全和健康。在綠色種植技術引入以后,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要求與規律,借助生態循環原理,幫助農作物健康生長,特別是在環保、安全與低碳領域中,其優勢十分突出,在確保農產品安全的同時,也有助于農產品種植品質、與產量的提高,進一步增加農戶的經濟利潤[2]。
2.2 促進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在國家工業化發展進程持續加快背景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促使很多區域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自然環境帶來很大的破壞與污染,產生無法挽回的損失。然而,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廣泛使用下,符合自然發展規律,衍生出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特別是在低碳、節能與環保上,應用優勢非常突出。同時,我國國土資源遼闊,因此很容易受到各個地區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影響,有些資源存在匱乏的問題。此時,要注重對農業種植與生產環節中各種資源的合理、高效運用,從根本上解決資源使用效率低的問題與矛盾。在不斷擴大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宣傳和使用范圍以后,通過該項技術的使用,有助于資源使用效率的顯著提高,對環境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所以說,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與運用,不僅保護了我國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也提高了資源的合理使用率。另外,在正式推廣期間,也可以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人才,加快我國農業的轉型與創新發展步伐,為社會的發展帶來良好的促進[3]。
3 綠色農業與綠色農業技術要點
3.1 節藥類綠色農業技術要點
農業在發展期間存在的病蟲害問題,是農業種植環節中需重點解決的難題。因此,在樹立綠色農業發展理念以后,不斷研發出節藥類綠色農業技術,像物理手段與生物手段等。通過這些綠色技術的靈活和有效運用,減少農肥的使用含量,以此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理想效果,有效控制病蟲害問題對農作物的干擾。在研究和創新農作物新品種以后,也可以增強農作物自身抵抗病蟲害的能力,避免污染到生態環境,促使綠色農業發展目標的快速實現。與此同時,也要對農作物的整體生產過程展開全面的管理與控制,促使農作物可以健康安全生長的同時,也規避了病蟲害問題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對于施藥技術的選擇來講,要結合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病蟲害問題的出現形式,進而確定農藥產品,遵循低毒和高效的原則,提高對施藥過程的管理與監督力度,避免對自然環境帶來破壞和不利影響。除此之外,也可以改善化學藥劑的防治方式。比如,使用噴施殺蟲劑或者殺菌劑的辦法,對病蟲害的滋生進行有效的控制,降低農作物被腐蝕的概率。在運用物理手段展開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一般會在種植區域中引入合理數量的色光板與黑光燈,進而對害蟲加以捕捉、消殺。在運用生物藥劑以后,就可以替代原來的化學藥品,在保護農作物自身健康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農作物的整體生產量。機械化的防治手段,具有節省藥物的作用,也是綠色技術的一種方式。當前,農業方式已經采取了機械節水灌溉的方式,利用該項高新技術,降低水資源過度使用,幫助農作物快速生長,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上述綠色防治技術運用以后,都具有明顯的消殺效果,不會對環境產生較大的污染[4]。
3.2 節肥類綠色農業技術要點
在實現降低化肥使用量和提高農作物產量發展目標過程中,可以積極引進節肥類綠色農業技術,促使農作物的品質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證,減少農作物出現化肥殘留情況。在此期間,會運用到測土配方施肥的方式,屬于綠色農業技術運用的重要手段。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要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確保最終的施肥效果良好。在進行測土施肥環節中,要結合所在地的肥力情況,分析農作物的實際生長要求,進而選擇最佳的施肥時間與使用量。此時,重點分析土壤中有機物含量,把握農作物的肥料施加規律與要點,進而明確有機肥料的施加比例。在明確氮磷鉀等肥料的運用含量以后,掌握施肥的關鍵時間。在具體施加過程中,結合種植區域環境,對其進行合理和科學地確定,確保搭配合理性與標準性。在進行科學用肥以后,減少肥料過量或者過少使用情況的出現次數,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率。
基于土壤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農作物在肥料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之處。此時,要提高對土壤環境檢測與分析的重視程度,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在種植環節中,需要結合種植現場的土壤特點,對有機肥或者無機肥含量展開科學使用。現階段,綠色農業技術的廣泛運用,大幅度提高土壤中有機物含量基礎上,也保證了化肥利用率的顯著提升,避免化肥對水資源以及產品的質量帶來不利影響,進一步強化了農作物的種植質量。在對一些新研發的環保與高效肥料進行積極使用與推廣以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國生態環境,降低污染物的出現[5]。
3.3 循環農業技術要點
從循環農業技術的使用情況分析,其具有可持續性與回收性的特點,是把農業生產模式和資源回收、再利用進行有機融合,以此產生的一種先進的農業發展技術。對于循環農業而言,借助生態學知識,采用系統工程方式,對農業系統運行期間發生的問題展開一一解決與處理。在這種科學化與規范化的農業種植模式下,提高農作物殘渣的使用率,同時利用畜禽糞便以及農田廢棄物,進行重復使用,把這些有機廢棄物存放到種植環境中,通過堆肥、生物質能源轉化與沼氣發酵等方式,提高資源循環使用效率,有助于農業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目標的實現。
畜禽糞污在厭氧菌的作用下,會轉變為甲烷氣體,可用于發電。通過對農作物殘留部分展開全面收集,在合理處理以后,就可以用在農作物種植環節中,使其成為農作物健康成長的有效肥料,幫助農作物茁壯生長。在秸稈還田綠色技術運用以后,把農作物在收獲之后剩余的莖葉殘體,以及一些其他秸稈作物,用作農作物的有機肥料,進而在農田中運用。同時,在堆肥環節中,需要對有機廢棄物以及微生物展開分解,形成新的有機肥料,進而對土壤質量進行良好改善,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生長肥力。另外,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秸稈還田的措施,也有助于有機質的堆積,為農作物的后續生長帶來積極促進的作用。在把農田廢棄物作為可再生資源以后,像沼氣等,都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理念。由此可見,該種循環農業技術的使用,是未來綠色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戶要意識到循環農業技術的運用意義與效果,加強自身的學習,將這一技術的優勢與作用最大程度展現出來,為我國農業的綠色化發展助力。
4 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優化措施
4.1 擴大宣傳范圍,強化社會公眾對綠色農業技術的認識與認可
眾所周知,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因此綠色農業的建設與發展非常重要,對社會與國家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現實意義。在利用各種媒介進行擴大與宣傳以后,將綠色農業技術的使用優勢與作用全部闡述出來,對社會經濟發展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也有助于人們對綠色農業技術的認識與理解,意識到該項技術創新與使用可以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也可以保護農產品食用安全。所以,社會性的宣傳活動,有助于提高我國農作物種植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與理念,促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和機械化的發展,解決以往在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與難題。另外,在宣傳渠道延伸過程中,可以利用人們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經常使用的微信、新媒體與抖音等平臺,擴大宣傳力度與范圍,積極宣傳綠色農業技術運用帶來的好處,讓農戶體會到現代化農業技術創新的意義。
4.2 完善綠色農業生產結構
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與使用,綠色農業生產結構的科學和合理使用,非常有必要,也是綠色農業技術高效和科學使用的重要保障與基礎。在實際應用期間,其運用方式要有理有據。基于此,根據我國近些年農業生產情況,對農作物進行改進的同時,也會創新出新的種植方式與方法,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生產體系與機制,優化各項評價標準,對綠色農業生產結構價值進行持續性的探索。在現代科技力量逐步增強背景下,也為綠色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帶來更多支撐與動力,促使傳統的生產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革新,提高綠色農業生產結構實施的可行性與可靠性。在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過程中,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把綠色農業技術有機滲透到綠色農業生產整體結構中,以此構建出現代化、多元化和綠色化的農業生產鏈條。
4.3 注重綠色農業技術人才培養
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需要有專業人才的支撐,進而良好執行各項技術的管理制度與要求,將這一工作的責任有效落地與實施,可提高綠色農業技術的使用效果。所以,在積極組織綠色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活動以后,構建成具有結構性、系統性與層次性的綠色農業技術知識架構。在對技術人員進行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培養以后,就可以強化綠色農業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可以為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另外,在和高校、科研院所展開積極合作以后,構建綠色農業技術實驗室,提供創新與研發的平臺、機會,打造出全新的綠色農業技術,推進綠色農業的高新技術發展。
5 結語
面對如今社會發展形勢,綠色農業技術的引入,對農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意義,在保護周邊生態環境完整的同時,也可以確保農作物的安全與健康,增加農戶種植效益,有助于國家糧食安全。在推廣應用研究綠色農業技術的同時,應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力量與經濟價值,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尹文靜.鄉村振興背景下綠色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農機,2023(13):70-72.
[2] 謝秀麗.鹿邑縣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研究[D].鄭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3.
[3] 胡長波.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的實現路徑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2.
[4] 肖雙喜,桑冬梅.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用的影響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22(3):1-11.
[5] 楚德江.公益屬性視域中的綠色農業技術創新:困境與出路[J].科學管理研究,2021,39(6):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