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優化與升級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當前,許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面臨老化、設計不合理和維護不足等問題,亟需進行現代化改造。優化和升級的策略:引入現代化技術包括自動化控制系統、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智能化管理;推廣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措施包括節水灌溉技術、雨水收集利用和生態修復;以及創新投融資機制包括政府支持、公私合作模式和引入社會資本。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發展將更加依賴新技術的應用、政策制度的完善和國際合作。本文通過闡述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優化與升級,以期對農業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現代化技術;可持續發展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支撐,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灌溉、排水和防洪能力,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1]。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許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面臨老化、設計不合理和維護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其功能發揮和效益。現有的設施往往難以應對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和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導致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農田灌溉不均衡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頻發。優化與升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采用現代化技術和綠色發展措施,已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需求。本綜述旨在系統分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現狀及其面臨的主要挑戰,探討優化與升級的必要性和可行策略。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全面梳理,為決策者和實踐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推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1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類型與功能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灌溉系統、排水系統、防洪工程和水資源調配設施,這些設施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灌溉系統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引水工程、輸水渠道和灌溉設備。其功能是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確保作物的正常生長和高產。排水系統則包括排水溝渠、排水泵站和排水管網等,負責及時排除農田積水,防止作物受澇和土壤水分過高造成的次生災害。防洪工程如堤壩、攔河壩和蓄洪區等,主要用于防范洪澇災害,保護農田和農作物免受洪水侵害。水資源調配設施包括水庫、蓄水池和水利樞紐等,通過合理調配和管理水資源,確保農業生產在不同季節和氣候條件下都能獲得穩定的水源。這些基礎設施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農田水利保障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和農業生產需求的變化,這些基礎設施在類型和功能上仍存在許多問題和挑戰。
2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狀
2.1 設施老化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老化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穩定性。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于幾十年前,受制于當時的技術和材料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設施逐漸出現功能退化和結構損壞的情況。老化的灌溉系統往往漏水嚴重,輸水效率低下,導致大量水資源浪費,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對高效用水的需求。排水系統的老化則會導致排水不暢,農田積水問題嚴重,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甚至導致作物減產或絕收。防洪工程老化后,其防洪能力大大減弱,在洪水來臨時無法有效保護農田,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此外,老化的水資源調配設施無法實現精準的水資源調配,影響農田灌溉的及時性和均衡性,進一步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解決設施老化問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但由于農田水利設施普遍存在投資回報周期長、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導致實際維護和更新工作滯后。政府和有關部門需要制定詳細的設施更新計劃,逐步推進老化設施的維修和更換,確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能夠持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保障[2]。
2.2 設計不合理
設計不合理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設施的功能發揮。許多早期建設的水利設施在設計階段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條件、水文特征和農業需求,導致設施功能不完善,運行效果不理想。一些灌溉系統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地形差異,導致輸水過程中水資源損失嚴重,無法實現均勻灌溉。一些排水系統未能有效連接,導致排水不暢,農田容易積水,影響作物生長。此外,一些防洪工程設計標準偏低,未能充分考慮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洪水來臨時無法提供有效保護。設計不合理還表現在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布局,一些水利設施分布不均,導致水資源調配不合理,部分地區灌溉用水不足,而另一些地區則浪費嚴重。解決設計不合理的問題,需要在新建和改造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工程手段,進行詳細的地質勘察和水文分析,科學規劃和設計水利設施。
2.3 維護不足
維護不足會影響了設施的使用壽命和運行效果。由于資金短缺和管理不善,許多農田水利設施在建設完成后,未能得到及時和有效的維護,導致設施損壞和故障頻發。例如,灌溉系統中的輸水管道和泵站缺乏定期檢查和維修,容易出現漏水、堵塞和機械故障,影響灌溉效果。排水系統中的溝渠和排水管道長期未清淤,導致排水不暢,農田積水問題嚴重。防洪工程如堤壩和蓄洪區由于長期未進行維護和加固,在洪水來臨時難以發揮應有的防洪作用,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維護不足不僅影響設施的正常運行,還可能引發安全隱患,如老化的輸水管道可能在高壓下破裂,造成水資源浪費和農業生產中斷。
2.4 相關政策和法規
相關政策和法規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雖然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旨在促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和管理,但實際執行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政策和法規的執行力度不足,許多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資金支持不足、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導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地區雖然制定了詳細的設施維護計劃,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實際維護工作難以按計劃推進。另一方面,政策和法規的宣傳和落實力度不夠,農民和基層管理人員對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不足,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許多盲區和誤區。此外,現有政策和法規在適應新形勢和新需求方面也存在滯后性,未能及時調整和完善,無法有效應對當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面臨的新挑戰。為提高政策和法規的執行效果,政府和有關部門需要加大資金投入,確保政策和法規在實際執行中得到充分保障。此外,還應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和基層管理人員對政策和法規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其參與和執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調整應緊密結合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及時修訂和完善,確保其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中發揮更大作用。
3 優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必要性
優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舉措。現代化的灌溉和排水系統能夠確保農田獲得均勻且適量的水源,最大化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不僅能增加農民收入,還能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可以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和分配不均的問題,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進而提高糧食的自給能力,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此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優化對于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也具有重要意義。科學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可以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水土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干旱、洪澇等,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挑戰。優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增強其抗災減災能力,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之一[4]。通過引入現代化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控制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和調控水資源的使用,提高設施的適應性和彈性,從而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4 優化與升級的策略
4.1 現代化技術的應用
現代化技術的應用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優化與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智能化發展。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顯著提高灌溉和排水系統的效率和精準度,通過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機構的協同工作,實現灌溉過程的自動化管理。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根據土壤濕度、氣象條件和作物需求,自動調節灌溉水量和時間,避免了過量灌溉和水資源浪費,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此外,物聯網(IoT)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拓寬了農田水利設施的智能化管理途徑。通過將傳感器、通信網絡和數據分析平臺有機結合,IoT技術能夠實現對農田環境、水資源狀況和設施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遠程控制。這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還增強了設施的響應能力和靈活性。大數據與智能化管理是現代化技術在農田水利領域的又一重要應用,通過對海量數據的采集、存儲和分析,可以實現對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狀況的全面掌握和科學決策[5]。大數據分析可以揭示水資源利用規律、預測灌溉需求、優化調配方案,從而提高設施的運行效率和效益。
4.2 綠色與可持續發展
節水灌溉技術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核心手段之一,通過采用滴灌、微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可以顯著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滴灌技術能夠將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減少蒸發和滲漏損失,顯著節約用水量,同時,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此外,雨水收集與利用是另一種重要的綠色技術,通過建設雨水收集系統,可以有效利用自然降水資源,減輕農田灌溉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賴,降低用水成本,并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雨水收集系統包括屋頂集雨、地面集雨和儲水設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計和建設。生態修復措施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優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采取生態護坡、植被恢復和濕地建設等措施,可以有效保護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提升土地生產力。此外,生態修復還能夠增強農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3 投融資機制的創新
政府支持與補貼是傳統的投融資手段,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可以有效減輕項目的資金壓力,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例如,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提供低息貸款、補貼和稅收優惠等,鼓勵農田水利項目的實施和運營。此外,公私合作(PPP)模式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一種創新投融資機制,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管理,能夠提高項目的建設效率和運營水平。在PPP模式下,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共同承擔風險和收益,企業負責項目的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政府則提供政策支持和監管保障。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夠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可以借助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提高項目的效益和可持續性。社會資本的引入也是投融資機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放市場、引入社會資本,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市場機制,保障社會資本的合法權益,增強投資者信心。
5 優化與升級的典型案例
以我國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灌溉系統優化項目為例,該項目通過引進現代化滴灌技術,利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大數據智能化管理,實現了灌溉的精準化和高效化。項目實施過程中,建設了大量的水利設施,如儲水池、滴灌管道和智能化控制站等。同時,推廣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科學的灌溉管理方法,有效解決了水資源短缺和浪費問題。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該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其節水效果顯著,灌溉用水量減少了40%以上,極大地緩解了當地的水資源緊張問題。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棉花、小麥等主要作物的產量增加了30%以上,農民收入也因此大幅增加。通過這一項目的實施,可以總結出以下經驗:一是引進和應用現代化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確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和維護;三是加強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參與積極性。
6 結語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優化與升級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引入現代化技術,如自動化控制系統、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智能化管理,可以顯著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設施運行效果。同時,貫徹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采用節水灌溉技術、雨水收集與利用和生態修復措施,有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創新投融資機制,借助政府支持與補貼、公私合作模式和社會資本的引入,可以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肖華.農田水利田間加壓滴灌高效節水工程設計研究[J].陜西水利,2024(6):81-82+86.
[2] 周舉.新時代基層農田水利灌溉管理的有效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5):109-111.
[3] 崔波,董建飛.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分析[J].低碳世界,2024,14(4):52-54.
[4] 龐金龍,張躍馳.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24,52(4):128-131.
[5] 井緒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智能化發展方向[J].農業機械,2024(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