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2020年之前還毫無名氣的希音公司,在2023年的估值就達到了1000億美元;同樣讓人震驚的是拼多多,在2023年11月29日市值首次超越了阿里巴巴;同一年,字節跳動以約1100億美元的收入超過了騰訊……
閃閃發光的數據,超越同類大牛公司的本領,在讓人羨慕的同時,也吸引了很多企業研究、效仿他們的成功模式,并將焦點鎖定在了他們積極的出海布局上。
說到出海,今年以來筆者陸續從部分接觸到的企業那里感受到,大家對于出海的關注度明顯高于以往。有剛剛著手出海的企業,期待能夠通過一些行業協會背書的海外活動拓展外銷;有些企業則是在千方百計挖掘外貿人才、尋找海外代理等。交流中,這些企業大都把出海作為“逃離”當前國內市場超級“內卷”狀況的手段,其中也不乏企業是為了規避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制造設置的貿易壁壘。
有人甚至提出:不出海,就得出局!
看得出,當前企業對于“出海”這件事很迫切、很著急,然而,筆者卻沒聽到幾個企業拿得出有“章法”的出海策略。
出海不易!即便只是圍繞業內絕大多數企業的出海目標——增加海外業務這個維度來說,也并不簡單。
有些外貿企業、外貿人的經驗,可能值得著SJ65FVv8LKuwY58sP7Srlg==急“走出去”的企業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
比如,“出海新人”們是否把這項工作作為了企業的“一把手工程”?這個答案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成功出海。因為,目前大多數企業都寄希望于在海外延續自己的業績上揚,是帶著迎接鮮花和掌聲的美好預期出發的,但現實狀況大概率會是,企業在出海的前幾年里要持續投入但業績卻不能快速增長。有專業人士分析,一個實力較強的企業,大約要用十年時間才能實現企業海外收入占比達到30%,在出海的前三年將這個數據設定在5%—10%都算是樂觀預期。所以,出海需要決策者作為支撐。
此前,筆者也聽一些行業企業提到,出海的策略是“平替大牌”。大家也深知大牌平替的基礎是低價,但前提卻是高質。很多企業都曾抱怨,即便是比肩國際水平的國產設備,在海外也會被低看一等,對于產品價格的話語權很弱。如今,這樣的狀況可能仍將延續,要出海,我們可能要把低價高質作為自己的標配,企業需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有些企業,做海外市場的模式就是照搬國內,且這樣的企業可能不在少數。但面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我們又如何靠著不變應萬變?
雖然有人說不出海就出局,其實前提還得看大家肯為出海作出怎樣的努力,畢竟,從沒有人說過出海等于不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