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但在利益的誘惑下,總有一些人冒天下之大不韙。央視等主流媒體近日曝光了“幽靈外賣”問題,亂象令人觸目驚心:30多家外賣店鋪和廢品站開在一起,不僅操作間油污四溢,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也一模一樣……事件曝光后,監管部門迅速出手,對涉事門店立案調查。目前,相關店鋪已被勒令停業整頓,并從外賣平臺下架。
“幽靈外賣”是一個典型案例,相關違法行為有很多共通之處。首先,盲目追求利潤是最大的驅動力。一些企業和個人為什么會喪失道德底線,知法犯法?顯然是希望縮減經營、運輸、租金等成本,讓利潤最大化。其次,平臺審核不嚴是關鍵性漏洞。“幽靈外賣”門店使用虛假地址,竟然能成為外賣平臺上的熱門店鋪,可見平臺放松乃至放棄了對商家的入駐審核,導致出現“舌尖上隱患”。
有人或許會說,商家那么多,如果每一個都嚴格審核,平臺的監管成本就太高了。既然平臺選擇了餐飲行業,就應該承擔相應責任,“平臺賺錢,國家監管”的想法不僅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更違背了公序良俗。
對于國家來說,同樣存在政府監管難度大的問題。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店鋪的隱蔽性、跨地域性都很強,需要多個部門攜手合作。相關法律法規、具體的執法方式都要與時俱進,跟上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速度。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處罰力度太輕,導致企業違法成本太低,敢于頂風作案,甚至一犯再犯。其實早在2016年,媒體就報道過某些外賣平臺存在“陰陽地址”“盜證套證”等問題,但由于處罰力度不夠,相關店鋪每次被曝光并整頓一段時間后,又會卷土重來。因此,要持久保障食品安全,必須多管齊下。除了加強行業自律、強化平臺審核和管理外,還要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
近些年,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抽查力度顯著提高,但就像反腐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樣,在食品安全領域,我們也要建立一套類似機制。對涉事企業和個人的處罰必須更具威懾力。
中國的禁毒成效舉世公認,除了思想教育外,更在于“零容忍”的懲治力度。食品安全也應該借鑒相關經驗,大幅提高違法犯罪成本,真正讓法律“長出牙齒”。
編輯 尹潔/美編 徐雪梅/編審 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