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中旬的那一周內,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網絡上提到了兩次“傳奇”:一次用來總結本屆巴黎奧運會,一次用來緬懷剛剛去世的傳奇演員阿蘭·德龍。
阿蘭·德龍的確傳奇,無論是他的電影還是人生。一部《怒海沉尸》讓他留名影史,一部《佐羅》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觀眾的時代記憶。電影之外,他戲劇性的童年往事和出道機緣,與“茜茜公主”羅密·施奈德的愛情故事,瘋狂又令人唏噓的婚姻生活,還有晚年一地雞毛的各色新聞……幾十年如一日地吸引著媒體和大眾的目光。
今天,當人們回望阿蘭·德龍的人生和作品,會發現兩者是不可分割又相互矛盾的:他演深情軍官、孤膽英雄、冷面硬漢,那份憂郁和瀟灑與其個人經歷息息相關;他被塑造為法蘭西的夢幻“神顏”,成為一代人的偶像,可華貴的袍子下滿是虱子,到頭來只有一只寵物狗陪他走過人生最后階段。
就像阿蘭·德龍評價自己一生時所言:“我什么都有了,除了幸福。”
“我覺得阿蘭·德龍帶來了一種男性特有的夢幻。”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李一鳴對《環球人物》記者說,“佐羅的風采,帶著西方古典的那份夢幻;而他與施耐德金童玉女式的愛情,一對美得一塌糊涂的人,像一個五顏六色的夢,一簇水晶鑲的玫瑰花。”
“50后”李一鳴仍記得1979年電影《佐羅》引進中國時的風靡場景:“1976年后,中國第一批引進的國外電影首先是羅馬尼亞的,像《多瑙河之波》,之后是朝鮮、越南的,像《鮮花盛開的村莊》,大家都哭得一塌糊涂,我都帶著手絹去看。”而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引進,還得從日本、法國電影說起。日本代表是高倉健,法國代表就是阿蘭·德龍。
“那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動作片、標準的西方商業片。”李一鳴說,“他蒙著面,畫著‘Z’字,可真帥,迷倒一大片。對當時的中國觀眾來說,行俠仗義的故事很熟悉,像《水滸傳》。而佐羅這樣高貴的、孤獨的、自由自在的形象,非常夢幻,極具傳奇感。”
一襲黑衣、一匹黑馬、一柄佩劍,帶著黑色眼罩的佐羅成為一代中國人的光影記憶,連帶著《佐羅》的配音演員童自榮都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在大家心中,童自榮就是阿蘭·德龍。”
B+RCxjTzN2w5afJSIdnqxNit6ogKE4Bela1qSWpugeE=
那時最暢銷的電影雜志是《大眾電影》,無數少男少女都在翹首等待新刊展示阿蘭·德龍的新劇照,與今天的“粉絲經濟”并無二致。
另一個與如今相似的現象,就是大眾對阿蘭·德龍和羅密·施耐德的關注。1958年,阿蘭·德龍與施耐德在拍攝電影《花月斷腸時》時相識,一個是初出茅廬的“流量小生”,一個是風頭正勁的“茜茜公主”,兩人迅速墜入愛河,金童玉女的故事被世界媒體爭相報道。盡管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早已分手20多年,中國觀眾依然樂此不疲地“嗑CP”——《廬山戀》是當時的“國產糖”,阿蘭·德龍和施耐德就是“進口糖”。
佐羅的扮演者、茜茜公主的現實情人,還有一張讓人過目不忘的帥氣面孔,阿蘭·德龍無疑是被夢幻包圍的男子,也是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中國影迷心中充滿童話色彩的演員。
然而,等到人們真正了解阿蘭·德龍的人生經歷,才意識到這份夢幻只是夢幻。他的一生,都在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中度過。
1935年,阿蘭·德龍出生在巴黎郊區的一座小鎮。從嬰兒時起,他就被視為有一張“老天賞飯”的臉蛋,以至于母親都會在嬰兒車上寫一句:可以看,不要摸。小時候,由于長相過于俊俏,他常被稱為“德龍小姐”。
然而,漂亮的外表并不能保證幸福的童年,5歲時父母離婚又各自再婚,他相繼被送到寄養家庭、寄養學校,頻繁被拒絕、被開除,直到14歲才回到母親的再組家庭。繼父是個屠夫,動輒打罵,阿蘭·德龍平時就跟著繼父去肉店做學徒。

17歲,阿蘭·德龍加入法國海軍,21歲因違反紀律退伍。他回憶自己前20年的生活,做過服務員、搬運工、秘書、銷售,甚至在“紅燈區”打過工。那是他放蕩不羈的青春時代,游走在聲色犬馬中,直到遇見了女演員布里吉特·奧博。與奧博相戀的阿蘭·德龍很快引起導演們的注意,奧博也鼓勵他從事演員工作:“不要浪費這張臉。”
1957年, 22歲的阿蘭·德龍在電影《當女人卷入時》中出演了一個小角色,靈動自然的演技令導演伊夫·阿雷格萊贊賞有加。第二年,阿雷格萊又說服自己的哥哥馬克在他的新片《卿本佳人》中起用阿蘭·德龍。兩次亮相后,一個決定性的機會從天而降——他被選中與羅密·施奈德共演《花月斷腸時》,從此真正被世界影壇認識。
與施耐德訂婚后,阿蘭·德龍的事業也開啟了加速器:他在《怒海沉尸》中扮演為財殺人的窮小子尼布瑞,即便該片日后被多次翻拍,阿蘭·德龍的演繹依然被認為是最經典的一版;他在《洛克兄弟》中飾演理想主義者洛克,該片不僅成為導演維斯康蒂的代表作,還影響了科波拉與馬丁·斯科塞斯等名導;他還主演犯罪電影《地下室的旋律》,借此打入了好萊塢……
那是阿蘭·德龍逐漸從偶像派向實力派轉變的階段。新浪潮時期的導演們,不僅賞識他的美貌,更善于利用他的經歷和氣質。阿蘭·德龍的形象也從王子氣質轉向深沉、陰郁——《洛克兄弟》中的落淚場面,至今仍被許多網友二創傳播。
銀幕之外,則是阿蘭·德龍無序的個人生活。他用一封長信宣告與施耐德的婚約取消,之后迅速投入新的戀情,結婚、出軌、離婚、再戀愛……他的每一段感情都好像一個循環:熾熱地開始,荒唐地結束。就像他的兒子后來說的:“他從未獲得過真正的愛情。”


1982年5月29日,羅密·施耐德在巴黎的公寓中因心臟驟停去世,年僅43歲。在得知施耐德去世的消息后,阿蘭·德龍悲痛不已,親手安排了舊愛的葬禮。那時的阿蘭·德龍,已經是聞名世界影壇的巨星:在《黑郁金香》中一人分飾兩角,靠《獨行殺手》中的殺手形象成功轉型,《教授》《貪官之死》等作品也叫好又叫座。
然而,回頭看自己的生活:與他相愛過的人、跟他一起生活的子女都成為世界上最恨他的人。冷漠、暴力、自私,成為阿蘭·德龍私生活中最常見的標簽。也因此,他常回想起與施耐德的時光,那是20歲的年輕男女在各自奮斗時最純粹的相戀時光。在許多采訪中,阿蘭·德龍都感慨與施耐德的感情:他曾經離幸福那么近,最終卻又與她失之交臂。2008年,法國凱撒電影獎把終身榮譽獎頒給施耐德,阿蘭·德龍作為頒獎嘉賓上臺致辭。他說:“為什么我今天回來?因為今年的你將是70歲,我非常想你;因為50年前我們是未婚夫妻,我們相愛過;因為我們曾經幸福,也曾經不幸;因為曾經的我和你。這就是為什么。”
一些影迷將《獨行殺手》視為阿蘭·德龍表演最精彩的作品,在這部深受吳宇森、杜琪峰推崇的電影里,阿蘭·德龍把一個殺手的孤獨、危險和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導演梅爾維爾看來,真實的阿蘭·德龍就是如此:美麗只是皮囊,孤獨才是內核。
晚年的阿蘭·德龍,一面被各大獎項授予終身成就獎,一面與親人對簿公堂。他疾病纏身、獨居瑞士,只有一條又一條寵物狗陪伴他度過了孤獨的時光:他的莊園里有一座寵物狗墓地,里面埋葬了35只狗,每只狗都有自己的墓碑。他說:“這些狗陪我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我從它們那里得到的溫情,比從人類那里更多。”
他是電影的寵兒,在拿到戛納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時,他說:“我這一生最驕傲的就是我的演員事業。”他也是命運的失意者,終其一生都無法得到期待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兩極,才使得阿蘭·德龍成為電影世界里耐人尋味的傳奇。
編輯 余馳疆/美編 苑立榮/編審 張勉
人物簡介:阿蘭·德龍(1935年11月8日—2024年8月18日),法國男演員,1957年出演處女作電影《當女人卷入時》,1960年因主演電影《怒海沉尸》成名,1975年主演電影《佐羅》被中國觀眾熟知。其他代表作包括《克萊恩先生》《貪官之死》《我們的故事》《新浪潮》等。2019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金棕櫚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