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地域書法群體性崛起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發萌,九十年代到新世紀前十年人才隊伍、創作實力形成了階梯式規模,在“書法熱”熾熱之際,認識了武玉川。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書法熱”,觸動了武玉川。當時的空間和環境相對資源和信息是匱乏的,大多習書執著于楷書、行書、草書間,亦步亦趨即是必然。玉川是有心人,當年的書法班課堂臨寫習作如歐陽詢九成宮、王羲之蘭亭序等,如今還保存在身邊,一冊一頁與一筆一劃間自然會嗅到學藝的初心。此時,玉川又及時進入自已臨習切入點,著意于小篆、大篆、甲骨文、楚文字、漢篆這種小眾的書體,著意于篆刻,著意于全形拓的藝術深掘和探索。并得以入師染石齋李琳文先生成為門下。歲月和時序在刀和筆間劃過,就對古文字及小眾書體的研習狀態說開,這師徒二人性格形態是相吻合的。鉆得進去是常態,啃得下來是韌勁。從釋讀到書寫,古文字的奧妙已然在心中、在筆下燦然開來。后玉川又負笈北上,入當代書壇篆刻家戴武先生高研班深造篆刻。這又是一個臺階,戴武先生的篆刻,誠如石開所言,是復古的,又是有著生活提煉的形態的。生活即是對現代造型圖式的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在復古的層面和內涵上,打得進去;而呈現的作品極富現代意識。玉川兄在認知和創作層面和吃苦勁頭上,在這期間的堅守和付出是十分有承接、有規律可循的。
從書法班走出來,走過染石齋,走進高研班又是一個新的空間和環境,這期間的玉川兄從小篆、漢篆中穩定了基石,小篆、漢篆的書寫功力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楚文字是戰國古文字系統里面極富特色的文字,又是目前留存資料最多的戰國古文字之一。然而,對于這種小眾書體的掌握和熟練運用,玉川兄知道他所選擇的這一條創作之路是十分艱辛的。首先是要通“六書”,即文字的造字、用字之法。熟稔于心的不僅是一個字形,要點在于勇于闕疑、力避臆測。玉川承繼乃師李琳文老先生為學、求真精神,在楚文字及漢以前文字的創作中,成績蔚然。
“以古為徒”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能力。玉川兄已然站到了一個層面,他需要解決的就是在保持現有狀態下,認識到了在以楚文字等為創作題材的筆法運用上,如何更灑脫地探究筆法的變化,達到高古而自然生動,渴筆、枯筆的再探索,這是一個新的課題,可喜的是玉川的創作中有了變化和探索,他的心魄和魂靈感覺到了。
武玉川
中國煤礦書法家協會第五屆理事,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陽泉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石舟印社副社長,陽泉市城區文聯委員、書法家協會主席。
作品入展“中日篆刻作品邀請展”“西泠印社百年作品邀請展”,第二屆“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收藏工程篆刻展并被永久收藏。作品收錄《當代印社志》《第十一屆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