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玉成先生并不是傳統的學院藝術家,而是工科出身,并先后在大學及體制內工作數年。他說于藝術自己是“素人”,荊玉成也管自己的創作叫“業余書寫”。他的藝術之路始于2010年,畫畫的契機比較偶然,是一次小酌回家后突然產生了繪畫的沖動,就拿起女兒的宣紙和筆墨創作了第一幅作品。但據其后來回憶,實際上他的作畫契機也并非突然產生,他母親對色彩是極為敏感的,荊玉成小時候,經常看母親縫制各類紋樣,色彩搭配極其醒目鮮艷。用他自己的話說,“偶然之中含有必然”,他相信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綿延的文化傳承,而非絕對偶然——正如他的創作過程。
荊玉成是幸運的,他的藝術剛剛開始便得到了大寫意藝術家蔣志鑫先生的賞識和指導,在蔣志鑫那里,他將自己的創作語言進一步優化,并開始廣泛接觸藝術史和名家作品,從宋元經典、希臘羅馬、印象派到齊白石、徐悲鴻、吳冠中、趙無極,再到如今的數字藝術。其中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和波洛克等人的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興趣。
荊玉成曾說:“我表達什么不重要,人們看到什么才重要”,所有的藝術最終都來自于生活,個人生活體驗是荊玉成藝術的第一動力。作為藝術家,在生活體驗上荊玉成滿足了很多必要條件:第一是豐富的社會閱歷;第二是勤奮執著;第三是細膩敏感對生活中“美”的捕捉能力。
荊玉成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根本原因是對生活體驗的高度敏感。藝術家在某個冬日清晨拉開窗簾,在一片蕭瑟中,有兩棵柿子樹上結滿了紅色的柿子,一下子激起他的靈感,于是趕緊拿蠟筆畫了個小樣。但他的作畫過程并不是拷貝的過程,而是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內化于心,然后外化于作品之中的過程。他使用紅色和黃色的線條相互纏繞組合來“描繪”橙色的柿子,并且采用仰視而非平視的視角去勾勒畫面,呈現出紅橙黃色的抽象組合。
荊玉成作品中一個重要特征,是其中體現出鮮明的對待生命的態度。這個態度從總體上看并不固定,而是隨著心境的改變而隨時發生變化,但無一例外都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中國抽象藝術在經過“85新潮”時期借鑒西方現代形式主義的沖動以后,上世紀90年代以抽象水墨為代表的這一藝術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借他者彰顯本土經驗上。進入21世紀,國內本土抽象藝術更是在油畫等多個領域得到發展。荊玉成作為一位“素人”藝術家,繪畫動機完全是本土化的,是出于對感情表達的強烈需求。他“先創作,后思考”的藝術歷程,與在學院接受系統造型和藝術史教育后自主演變為抽象創作方式的藝術家有著根本不同。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他作品中反映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這種生命意識在他的創作中可以被分類為生活體驗、生命態度及生存思考,三者既是共存又是遞進的關系,“生命意識”就是荊玉成抽象藝術的“敘事”。通過與荊玉成作品中的生命意識產生共鳴、進行對話,我們能夠從中尋找到自我文化身份的認同,所謂“審美”實際上審的是我們人自身。
荊玉成
1963年出生于東北,先后工作于甘肅省國資委、國家核電集團、國家電投集團,曾任職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企業文化總監。現為中國電力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出版《我的發展觀》《無盡意》《原力覺醒》《小蒼穹——企業思想治理體系》《新溝通——企業文化傳播觀念》《在于美——企業文化落地工具》等專著,多次舉辦個人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