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與命運抗爭的勵志故事。
父親和哥哥突遭車禍,成績優異的她放棄中考,選擇外出打工救家。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生的至愛,從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夫妻倆在西安從事秸稈處理項目,年產值過億,前景一片光明。
誰知,他們卻在此時放棄西安的生意,回到家鄉,承包了上千畝土地,打造了全國最大的芝麻種植基地……
打工救家
1984年2月,賈世林出生在安徽長豐崗集鎮。家境優越,再加上有兩個哥哥的關愛,賈世林一直生活在幸福中。
誰知厄運不期而至。那天,父親和哥哥外出時,突遭車禍。父親半身不遂,哥哥也受了重傷。為了給父親和哥哥治病,家底很快被掏空了。賈世林的二哥患有小兒麻痹癥,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賈世林和母親便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中考前夕,因沒錢繳納相關費用,成績優異的賈世林只得選擇退學打工救家。賈世林先是在合肥一家紡織廠上班,每月工資650元。她留下60元作為零花錢,剩下的全部寄給家里。賈世林告訴記者:“我每天下班,全身衣服都濕透了,除了兩只眼睛是干凈的,別的地方都是飛絮。雖然辛苦,我還是堅持干了5年,不但緩解了家里的經濟壓力,還認識了我的愛人張軍……”
張軍比賈世林大兩歲,老家在肥西農村,家境貧困。為了改變命運,張軍在合肥租下一家門面,從事電焊業務。賈世林覺得張軍踏實上進,兩人一見鐘情。
兩人婚后不久就生下兒子,此后賈世林一直在家帶孩子。那時,離家不遠的一家生物能源公司在招聘員工。賈世林得知后,就跟張軍說:“公司離家近,也能照顧到家里,你可以去試試。”張軍進入公司后,先是從事銷售工作。憑借出色的溝通和管理能力,張軍從同事中脫穎而出,很快又被調到公司最為核心的技術部門工作。
張軍過去一直從事電焊業務,對機械加工制造有著濃厚興趣。進入技術部門后,愛鉆研的他很快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
張軍的積極上進,極大影響了賈世林。孩子上幼兒園后,賈世林也來到這家公司從事電焊業務。憑著自己的努力,她考取了電焊技術證書,夫妻倆每月的收入高達一萬多元。
工作穩定,收入不菲,辛苦多年的賈世林卸下一身疲憊,希望能安靜地享受當下的生活。因技術精湛,西安一家同類公司邀請夫妻倆去西安發展,待遇優渥,另外還能持有一些股份,張軍心動了。賈世林當即提出反對意見:“我們的家人都在合肥,現在又有了孩子,公司的待遇也不錯,要去你去。”誰知,事業心極強的張軍竟然真的去了西安。
一次,賈世林帶著兒子去看望張軍,讓她意外的是,剛從車間出來的張軍滿臉油污、面黃肌瘦,賈世林心疼極了,開玩笑說:“你看這一臉的油污,你這個總經理是怎么當的?”張軍笑著說:“我們還年輕,就要多闖蕩。”賈世林聽了百感交集。
很快,張軍在西安的事業步入快車道。2013年9月,賈世林讓孩子在合肥上寄宿制學校,為了照顧張軍的飲食起居,她踏上了開往西安的列車。
賈世林說:“雖然我人去了西安,但我的心一直惦記著在合肥上學的兒子,每次打電話,他就在電話里哭。人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嗎?我們卻為了掙錢,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每次想到這里,我的心就在滴血。”
因為有了賈世林的支持,張軍的事業越做越大,夫妻倆很快在西安買下120平方米的大房子,并將孩子接到西安上學。
破釜沉舟
正當夫妻倆打算在西安扎根時,父親和大哥的身體每況愈下,經常住院需要陪護,賈世林頻繁來往于合肥和西安之間。跑的次數多了,不僅感覺疲憊,那種返鄉的念頭也變得強烈起來。
父親和大哥的病情讓賈世林寢食難安,在和丈夫溝通后,2017年,賈世林帶著兒子又回到了合肥。那時,張軍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年產值超億元,前景一片光明。
一次偶然,張軍得知老家出現了很多撂荒地,網上關于來農村流轉土地創業的新聞鋪天蓋地。手上有了些積蓄的夫妻倆,便打算回鄉二次創業。
親友們得知賈世林的想法后,紛紛提出反對意見:“好不容易從農村走出去,找到了一條致富路,現在卻又要回頭當農民,真不知你們怎么想的。”
賈世林和丈夫看了很多返鄉創業的新聞,也咨詢了一些從事鄉村振興的專家,覺得老家離合肥不遠,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就這樣,從沒種過莊稼的夫妻倆,以每畝650元的價格,流轉了1000畝土地。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首先就是低估了土地平整的費用。因為流轉的土地屬于丘陵地帶,地勢高低不平,要想機械化耕作,首當其沖的就是對土地進行平整。夫妻倆認為,投入20萬元左右,肯定就能將高低不平的農田整理好。
誰知,當機械進場施工一段時間后,夫妻倆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一些地勢落差較大的農田,挖掘機和推土機在施工時,工程進度緩慢。要知道,挖掘機和推土機是按照小時計時收費的。除此之外,建辦公場地和倉庫、購買機械等,也都要花去大筆資金。
一天傍晚,工人收工后,賈世林看著一片狼藉的大地,內心一片茫然,她忍不住跟丈夫說:“花了這么多錢,才平整好一百多畝,要想把1000畝全部平整好,這需要投入多少錢啊?你覺得這個事能干嗎?我現在都有點后悔了。”張軍笑著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選擇了做農業,就要堅持做下去。你看咱們的周圍,不也有很多創業者嗎?國家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的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好。最重要的是,我在西安從事的是新能源提煉業務,農田里的各種秸稈都是天然的原材料。如果我們能把經濟作物種植和秸稈的二次利用結合起來,不僅前景廣闊,而且大有可為。”聽了丈夫的話,原本還在打退堂鼓的賈世林頓時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在張軍的堅持下,他們共花費一百多萬元,終于將土地平整這個頭等大事完成了。賈世林看著大片連綿起伏的土地,內心有期待也有擔憂,她希望這次創業能旗開得勝,誰知,現實卻再次給了她無情的打擊。
賈世林按照當地的氣候條件,每年兩季種植麥子、油菜和黃豆等。這年秋冬時節,天公作美,1000畝的土地上,都及時播種了小麥。夫妻倆像撫育孩子一樣對待這片麥田,不停地去田間查看麥子的生長情況,及時給麥地施肥和除草。因為雨水充足、氣候適宜,麥子長勢喜人。看著綠油油的麥田,賈世林的內心充滿了喜悅。
為了能讓麥穗籽粒飽滿,賈世林不怕投入,又給麥地進行了一次全面施肥。誰知,就在小麥快要收割時,突然出現大面積的倒伏。這讓賈世林損失慘重,虧損了二十多萬元。
首戰折戟,但夫妻倆沒有灰心,而是認真總結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教訓,那就是,要學習科學種田,不能蠻干。
堅持到底
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賈世林又出資三十多萬元購買了旋耕機等機械。新型的旋耕機可以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能有效恢復土壤耕層結構,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時也能消滅部分雜草,為后期的播種提供良好的種床。
夫妻倆親力親為,輪番上陣,賈世林白天駕駛旋耕機作業,晚上張軍上陣。看著曬得黝黑的賈世林,有村民開玩笑說:“在西安既掙錢又舒服,非要回來種田,真是自找苦吃……”
也許是旋耕機讓土質更為細碎、透氣性更好,種下的1000畝黃豆長勢良好,這讓夫妻倆心頭的負擔減輕了許多,他們期待這次能打個翻身仗。
誰知,一連多天的干旱,讓黃豆出現大面積枯死。直到這時,夫妻倆才真切意識到,從事農業,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各種意想不到的因素,都可能給從事農業的人帶來滅頂之災。
一天晚上,賈世林憂心忡忡地跟丈夫說:“你有沒有聽說啊,附近有幾個基地的老板損失慘重,都放棄不干了,據說有的人是哭著離開的……”張軍其實早就聽說了,但作為一家之主,關鍵時刻,他必須要堅定信心,否則后果同樣不堪設想。
做事扎實的張軍,并沒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有空時,他就喜歡在田間溜達。一次偶然,張軍看見路邊有幾棵野生芝麻長勢良好,秸稈高大筆挺,這個意外的發現讓張軍興奮不已,他立即跑回家將這個發現告訴了妻子,賈世林聽后說:“這里沒有大型水庫,種莊稼靠天收,如果芝麻能抗旱,我覺得這是個好項目。”
夫妻倆連忙打開電腦,搜索和芝麻種植的相關知識。因為在種植上接連吃過虧,夫妻倆變得謹慎起來。
經過一番周折,張軍聯系上安徽省農科院的專家。專家立即帶著一批研究生來到張軍的農場,對土壤進行化驗分析,又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最終得出了肯定的結論。
芝麻經濟價值高,畝產可達150公斤,每畝的產值高達2000多元,這比種植小麥和黃豆的收益更高。專家的話,堅定了夫妻倆種植黃豆的決心。
眾所周知,農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收益低等特點,賈世林自回來創業后,接連遭遇挫折,積蓄早已花費一空,變得負債累累。
為了穩妥起見,夫妻倆又趕赴河南,參加農業種植大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過去傳統的芝麻品種在成熟后,容易出現落粒,不能用機械收割,脫粒、晾曬等也都需要人工,人工成本較大。經過對比,賈世林最終選定了豫芝ND837,這是國內才推出的芝麻新品種,優點是可以機械收割、脫粒、秸稈粉碎一次性完成,這不僅節約了成本,也極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最為重要的是,秸稈還可以成為張軍后期的再開發產品。
2023年夏季,賈世林一下子種植了1000畝芝麻,讓這里成了國內最大的芝麻種植基地,她也希望自己的事業從此“芝麻開花節節高”。很多網友得知后,紛紛前來打卡。
夫妻倆按照專家的建議,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這片芝麻地,除草、施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這片芝麻地上。
苦心人,天不負。這年秋天,等芝麻收割完后,賈世林一算賬,去除所有成本,凈賺了100多萬元。
雖然打了翻身仗,但夫妻倆沒有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他們積極和專家溝通,認真總結在芝麻的種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后期的再種植夯實基礎。
現在的賈世林對未來充滿信心,雖然每天都忙得分身乏術,但她仍會抽出時間學習各種新知識,她希望將來能通過短視頻甚至直播,和更多網友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