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慢養孩子
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離不開兩個字,一個是“快”,一個是“急”。因為生活節奏太快,所以連教育孩子都追求速戰速決,一步到位。而人一旦快了,就很容易變得焦急、焦慮,一旦急了,很多教育就做不好了。
我們身邊有許多心急的家長,從讀幼兒園時就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興趣培訓班,等到孩子上小學后,恨不得每一科都報一個補習班。“不報不行啊,孩子成績上不去,再說別人都報班了,不報就覺得對不起孩子。”是真的對不起孩子嗎?孩子愿意接受嗎?其實報班這件事說白了,不過是家長求一個心安。會學習的孩子用不著課外班補習,不會學習的孩子報再多補習班也于事無補。還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因為給孩子報了太多班,施加了太多壓力,就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
現在有些父母急于求成,巴不得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神童”,卻忽視了孩子正常的成長規律。教育孩子應該慢一些,最起碼的,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孩子該學走路時教他走路,他才不會因為急著跑起來而傷了筋骨。在孩子出現松懈時推他一把,他才不會因一直被狠逼而精神崩潰。耐心等待,慢慢培養,我們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只希望讓孩子穩打穩扎走好每一步。
放養孩子
有人問,“靜待花開”是不是父母什么都不用管,只需等待孩子長大?當然不是,沒有經過長期的培植,種子如何發芽?花兒如何綻放?很多家長誤會了靜待花開,以為放養孩子就是放任不管。結果發現,孩子越長越“歪”,最后成了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我有一位同學,讀書時期常常遲到,每隔幾天就會被班主任找家長??伤募议L卻不以為然,說孩子早上起不來,又是長身體的時候,就讓他多睡一會兒也沒問題。后來,這位同學不僅遲到,還常常曠課去網吧打游戲,染上了許多惡習。高中畢業后,他的父母送他出國留學,聽說沒過半學期就退學回國了。因為他經常曠課,不交作業,已經嚴重違反學校紀律,被學校清退。你的孩子,你不教育,總有人會替你狠狠教育他。孩子應該放養,但絕不可以放任不管。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孩子天生有求知欲,對學習本有濃厚的興趣,父母不能扼殺這種興趣,而是要想辦法打開孩子的思維世界。不管事情大小,盡量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哪怕遇到困難,也要鼓勵孩子勇敢挑戰。父母只需要站在孩子旁邊,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正確的三觀,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擔當、有勇氣的人。
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放養”孩子就跟“放羊”一樣。牧人要把羊群帶到肥美的草地,讓羊兒盡情吃草。父母也要把孩子引領到更廣闊、更有意義的天地,激發孩子主動求知、探索興趣的欲望。父母應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但不是無原則地放手,而是有原則地控制,把握好教育的尺度。
順養孩子
教育孩子,是有尺度的。父母要守好為人父母的尺度,我們不是孩子,不能替孩子決定一切、安排一切,否則,孩子就會變成父母手下的傀儡,失去自己的個性乃至整個人生。
綜藝節目《奇葩說》的年度冠軍詹青云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但她并非從小就優秀。小時候,她的成績不好,轉學幾次成績依然沒有提高,但父母無條件地給了她無限的信任與支持。詹青云的媽媽對女兒十分有信心,每年都會跟她說:“明年你一定會成為學校里最棒的學生?!卑职忠矎牟患s束她,而是教她閱讀各類書籍,帶她到處游歷,為她插上飛翔的翅膀。正因為這種另辟蹊徑的教育方式,詹青云終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她不需要高壓,只需要長期積累。媽媽的鼓勵讓她變得十分自信,爸爸的教導讓她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她從高二開始逆襲成為全年級第一,后來更是考進世界一流學府——哈佛大學。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老一套的教學方式,順應他的個性與特點,才能為孩子找到適合的成長道路。
沒有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也沒有最好的養育方式。教育孩子的路上,所有的父母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父母應該扮演一個守望者的角色,讓孩子勇于嘗試、主動挑戰,在實踐中養成獨立、自信、勇敢等寶貴品質。
教育是一個緩慢且優雅的過程,沒有成功,只有圓滿。父母守望孩子,盡早為孩子布局,慢慢對孩子施加影響,默默滋養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成為他自己,就是圓滿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