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廣州召開,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當年7月,中共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倡議并在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截至1926年9月,農民運動講習所共舉辦六屆,教員包括彭湃、毛澤東、周恩來、蕭楚女、李立三、惲代英等,培養了近800名農民運動干部。近四分之一的教員、學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犧牲。
中國道路的端倪
彭湃出身地主家庭,擁有“鴉飛不過的田產”,但是,他和家庭決裂把田契付之一炬,積極從事農民運動。彭湃深入農村向農民宣傳馬克思主義,發動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農民協會。1922年7月29日,6個人的農會組織在海豐誕生。1923年1月1日成立海豐總農會,會員2萬多人,管轄人口達10萬人,彭湃當選為海豐總農會會長。
在從事農民運動的實踐中,彭湃意識到,如何做好農民的宣傳工作,使農民了解自己受苦受難的原因,指明爭取解放的道路,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迫切任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先培養一批熱心農民運動的骨干。這個意識為后來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埋下了種子。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受共產國際影響較大,工作重點是在城市開展工人運動,毛澤東在重點關注工人運動的同時也沒有忽略農民問題。毛澤東一貫重視中國的農民問題。1917年,他還在學生時代就深入長沙、寧鄉等五縣農村進行調查。1921年初夏,他又深入岳陽、華容、安鄉、常德、湘陰等縣農村調查。1922年,他在自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講授《告中國的農民》一文,指出廣大農民必須團結起來,奪回土地。
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上,毛澤東提出一個新問題——農民運動。毛澤東向大會指出,“湖南工人數量少,國民黨和共產黨員更少,可是滿山遍野都是農民”,因而他得出結論——任何革命,農民問題都是最重要的。毛澤東的論述引起大會注意,在突出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同時開始注重農民運動,形成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民運動決議案》。1924年,正是在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的推動下,“扶助農工”成為國共合作的三大政策之一。
1926年9月1日,毛澤東在第六期農講所主編《農民問題叢刊》,并在序言《國民革命與農民問題》中提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p>
農講所培養的隊伍和撒下的思想種子,很快就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道路。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總結各地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經驗,系統闡述中國革命只能走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道路的思想。
毛澤東的農民運動主張從中共三大開始,隨著對國民革命和農民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逐步形成其正確的農民運動和農村武裝斗爭思想,最終指明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
堅定的群眾路線
彭湃家境富裕,1917年夏前往日本求學,后進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科。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妥妥的“富二代”和“學霸”。然而,這位“富二代”考慮的不是如何繼承家產而是如何解放窮人。1921年,他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向日本的中國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人表示:“中國是農民占多數,中國的革命要依靠農民?!?/p>
從日本留學回來,彭湃一開始搞農民運動時穿白色學生洋服,戴白通帽,農民不愿與他談話交往。后來,他意識到說話方式和穿著都和農民格格不入,改穿粗布衣裳,頭戴竹笠,赤著雙腳,與農民拉家常,幫農民插秧、拔草。用俗語宣傳,農民不明白農會是什么,他就把農會叫“貧人黨”。
彭湃在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的海豐及東江農民運動狀況,就是自己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體會。1926年,彭湃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成為從事農民運動的必讀書,他被贊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王首道是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員之一。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毛澤東同志反復教導,在我們這樣的國家里,農民占大多數,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共產黨對于農民問題比較注意些,但是,現在還有一些同志不肯到鄉下去做農民運動工作,在黨內存在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毛澤東希望有大批的農講所學員去搞農民運動,“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鄉村中間去,夏天曬著酷熱的太陽,冬天冒著嚴寒的風雪,攙著農民的手,問他們痛苦些什么,問他們要些什么”。
1926年,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并在農講所親自作專題講授,從人口、生產、革命力量、戰爭關系、革命目的五個方面,闡明了農民在國民革命中的地位。當時,農民交租比例為40-70%,錢糧年息高達36-100%,此外還有各種剝削。毛澤東指出,農民辛辛苦苦卻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農民活不下去了,一定要起來鬧革命;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一支主力軍,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
回顧農民運動講習所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毛澤東等優秀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一邊。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這一切在農民運動講習所及其革命實踐中樹立了良好的開端。
實事求是的調研
農講所十分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引導學員參加校外實際斗爭,到農村去作社會調查,讓學員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認識和工作方法。除正式授課外,最注意所外活動,凡星期天都有農村運動實習、步行訓練、馬術訓練以及到城郊調查和宣傳等。
毛澤東把農講所學員組織起來并指導他們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按省籍編成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貴、兩廣、福建、江浙、山東、奉直、豫陜等13個“農民問題研究會”,到廣東農村調查實習。
武昌農講所經常請貧苦農民作報告,曾組織學員到石咀、洪山、咸寧、通山等地農村進行社會調查;還帶著農講所印制的《農村階級分析調查表》到武昌郊區詳細調查農民受剝削、受奴役的情況和地主剝削、欺壓農民的罪惡。在調查訪問中,學員與農民打成一片,提高了學員對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的認識,明白了廣大貧苦農民必然成為中國革命主力軍的道理。
1925年,毛澤東回湖南家鄉養病期間,依然堅持農村調查工作,經常翻山過坳,向農民進行深入階級調查和個別發動。毛澤東后來回憶說,“以前我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民中間的階級斗爭的程度”,這次回到韶山后才體會到“湖南農民變得非常富有戰斗性”,于是“發動了一個把農村組織起來的運動”。
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獨秀等錯誤地否定工農運動,斥之為“過火”“幼稚”等,甚至出臺限制農民運動的辦法。當時,黨內“糟得很”與“好得很”兩種思想認識,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如何認識當時的農民運動和農民問題,迫切需要從理論上給予回答與指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澤東帶著問題對湖南的湘潭、萍鄉、衡山、醴陵、長沙5縣進行考察,歷時32天,行程700公里。毛澤東在隨后寫出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批駁了錯誤的聲音,稱農民革命“簡直是急風暴雨,順之者存,違之者滅,其結果,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打得個落花流水”。有調查才有發言權。毛澤東是共產黨人中注重調查研究的典范,這種實事求是的調研作風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