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一個網友吐槽,感覺很有意思。這個網友人在國外,有一次在朋友圈說老公吃豬油渣,她遠在天邊的媽媽評論說,看著實在心酸。可姑娘本意只是想說老公就愛這個口味。過了一段時間,姑娘發了一個美食照片,小情侶外出用餐,主食是鴨肉,媽媽旋即發來評論,說肉上的毛都沒去干凈,國外的廚師實在可怕,生活太慘。再后來,姑娘說自己和閨蜜一起組裝家具,花了一個下午安好了一個柜子,她高高興興地拍了柜子照片,媽媽評論說,看了照片,自己難過得一晚上沒睡好……姑娘實在受不了了,打算就此把媽媽分組,“從此之后只給她看頭腦簡單、斗志昂揚的五彩表情包+雞湯!”
中式父母,好像多多少少和“掃興”有點干系。上述的姑娘還不算倒霉,因為她媽媽只是關心過度,總幻想著孩子離開自己就孤苦無依,飽受生活的鐵錘,習慣性地要把孩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這種不能擁抱外在世界的父母,頂多讓孩子感覺膩歪、煩人。有一些父母就可怕了,他們專愛打壓孩子。“給他們分享旅游見聞,他們說我不好好上班,亂花錢。”“帶父母去吃飯,他們嫌棄餐廳又貴又難吃。”“買花祝媽媽節日快樂,結果卻被媽媽指責一點都不實用,讓我把花退回去。”這種父母才真的讓年輕人傷心甚至憤怒。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他們卻還停滯不前,固守在了“訓導者”的角色上。
網友說:“中國式父母的神奇之處是:和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掃興的父母,“小時候不讓你高興,長大了讓你不高興”。孩子們當然有過反抗,但是父母的自我如此凝滯和龐大,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錯。長此以往,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隔閡越來越深,最終,性格溫和的孩子養成“報喜不報憂”的習慣,性格剛烈的孩子則把父母“屏蔽”甚至拉黑,大吵一架之后“斷親”的事也不罕見。
為什么會有掃興的、喜歡打壓孩子的父母?我想,對于憂慮型的父母來說,掃興可能出于一種習得性的恐懼。我們的民族多災多難,所以不能沉溺放縱于快樂之中,要把更多的心力放在謀劃面對風險和挫折時的預防性措施上面。對于這種人來說,“快樂”的同義詞是“風險”。百分之百的快樂讓人有一種宿命的“不祥感”,畢竟,太多的歷史故事都告訴我們,所有的快樂都在冥冥之中標注了價格,一旦得意忘形,便要受到命運的懲罰。有的心理學家說,為什么和這種父母分享快樂,快樂會消失?其實能量是守恒的,快樂并沒有消失,它只是轉移到了父母那里。有意思的是,不少自己事業發展得好的父母,因為能從多方位獲得成就感,對于子女倒沒有那么苛責。一些自己事業發展并不好的父母,因為生活中可以憑借的東西太少,反而處處要打壓孩子,因為除了孩子,并沒有太多的弱者可以供他們攻擊。
掃興的人讓別人遠離,父母也不能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大家發出了“不做掃興父母”的呼喚。帶孩子去游樂園,不要在回來之后布置作文;孩子有了進步,由衷夸獎,別擔心他們“翹尾巴”;不迷戀基因帶來的權威,不停留于孩子幼小時對自己的依賴。學會欣賞,才能保護大家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