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功能;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為精神教育活動,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一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實現綜合性發展,以求精準化、有效性、深層次地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論教育、環境影響、思想引領的功能優勢,是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底氣。
正確、科學的理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優勢。一是通過理論灌輸、傳授等方式,加強馬克思主義精神理論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教育,從精神認知拓展至認同的覆蓋面;二是通過教育者的理論教育,彌合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錯誤認知,深化正確的認識與理解,引導受教育者從情至理、從內心至行為都接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此增強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自信認同。
營造良好的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顯著的功能優勢。一是精神環境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的重要工具。構建與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注重環境對人的價值觀、思想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與借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要素的影響力,使環境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偏移,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構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引領、弘揚主流價值的功能優勢。一是筑牢價值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基,將受教育者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認知和情感認同,自覺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注重價值引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規避受教育者價值紊亂,引導社會成員在面對多元價值選擇時,堅定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流價值的信服和遵從。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優勢,從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社會整體精神狀態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質量等維度,提出具體的實踐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以完整、準確的供給體系激發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力量,通過聚焦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推動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精準化。一是精準判斷合理性需求。面對假性與慢性需求,應辨別真假、分清主次,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中落細致、落小處、落實處。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精準化對接多元主體的精神需求。面對的主體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供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靈活多變。對文化程度不高、特殊群體,應選用接地氣、易接受的話語表達方式和灌輸方式實現教育輸送,破除滿足精神生活需求的障礙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引導、實踐方式等教育形式的智能化、信息化與數字化。一是教育內容現代化。利用智能化手段,篩選整合大數據,系統化地接收推動社會整體精神自由與和諧的信息內容,并精準研判與過濾離散和沖擊正確價值觀的污穢。二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教育模式相結合,以時效性、針對性、合理化的方式擴大教育的覆蓋面,從宏觀整體上把握社會精神狀態,借助科技手段將精神自由與和諧的目標有機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是指堅守教育正道,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教育內容、形式的創造與超越。一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地位。馬克思“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2]。二是運用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從個人、社會和國家層面,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高質量的方向邁進。三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資源中汲取思想價值,發揮育人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能激蕩人心、提升精神境界的最佳食糧,要以其厚植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家國擔當。同時,堅持與時俱進,使人民在優質的文化精神中增強思想力量。
[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9.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