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數字經濟風起云涌之時,湖南工商大學教授易棉陽、副教授吳偉平的新書《數字經濟史》出版恰逢其時。
在人們的印象中,數字經濟是新生事物、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經濟現象,短短時間怎么能稱得上“數字經濟史”呢?接著的問題就是——數字經濟的歷史到底有多長時間?為了回答這一基本問題,作者從數字經濟的基本概念講起,進而闡釋數字經濟的歷史。
作者認為,數字經濟是基于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推動的數字化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肇始于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化,之后應用到流通業、農業、制造業,再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逐漸形成了涵蓋全社會的數字化經濟體系。
按照這一邏輯,作者認為,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源頭,因此,數字經濟史應當從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發端算起。
信息技術產生的時間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標志性事件是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制造出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1951年,世界上首臺商用數字計算機問世,電子數字計算機開始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此后,信息通信技術快速完成了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升級,并與社會經濟不斷融合,促成了“信息經濟”模式的形成。因此,數字經濟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
兩位作者提出,數字經濟有三個層次,分別是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新經濟。數字經濟的演化同樣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息技術的出現及其產業化;第二階段是信息技術依托網絡廣泛應用于傳統產業領域,促使傳統產業發生“量變”;第三階段是信息技術與產業、社會生活、社會治理全面融合,傳統產業、社會生活在與信息技術融合中發生質變,出現了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
由此可以得出,信息經濟是數字經濟的最初形態,網絡經濟是數字經濟的第二種形態,新經濟是數字經濟的最新形態。
既然要討論數字經濟史,就應給予其比較恰當的歷史定位。數字經濟在人類經濟形態演進的長河中處于什么位置?作者認為,每一種經濟形態都建立在技術基礎之上。
數字經濟形態的技術基礎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技術,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與數字經濟形態在產生時間上是先后繼起的,而三種經濟形態又是并舉的,三者之間是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的關系。
本書特別關注中國數字經濟的成長奇跡。1994年,中國數字經濟剛剛起步,在此后的20多年中,發展之快舉世矚目。進入新的時期,中國數字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先全球,新一代數字技術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數字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究竟是什么因素創造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奇跡?
本書最突出的特色是緊扣數字經濟的核心概念,以信息技術的進步軌跡為中心線索,圍繞信息技術推動的數字經濟發展歷程,吸收了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清晰展示了數字經濟的成長史。
當然也有一些不足。以筆者之見,全書最為薄弱的地方,是不同階段信息技術帶動的經濟發展狀況描述較少。全書對于信息技術的各個突破性發展勾勒得比較清楚,而對于信息技術進步所帶來數字經濟的壯大,還缺少較為詳細的數據資料佐證。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史的特征較強,而數字經濟史的特色相對較弱。
另外,對于數字經濟形態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筆者認為,目前數字經濟依附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商業服務業經濟等經濟形態之上,是這些經濟形態的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