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方向問題至關重要,堅持什么樣的改革方向,決定著改革的性質和最終成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既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表明,黨的領導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新征程上,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繼續發揮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作用。
加強系統謀劃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的單兵突擊,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也與國防軍隊、黨的建設等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密切配合。這就要求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由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保證決策能夠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學謀劃,真正打破地方或部門的壁壘,使改革舉措體現出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各級黨委(黨組)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一方面確保黨中央關于改革的決策部署能夠有效地貫徹執行到位;另一方面積極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因地制宜,在落實的過程中抓好調查研究、問題反饋、實踐創新,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推進民主決策
現階段,改革涉及的利益關系盤根錯節,矛盾問題相互交織,一項具體的改革措施往往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因此需要完善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水平,使各項改革措施能夠更加充分地體現各方面的意志、兼顧好各方面的利益,尋求改革的最大公約數,形成改革的最大合力。此次《決定》的起草就是一個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各級黨委(黨組)在進一步細化改革思路、研究改革方案、制定改革措施時,也要充分發揚民主,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增強具體改革舉措的科學性、協調性。特別是對于改革中涉及的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要廣泛開展社會協商,多做社會調研,盡可能多聽聽基層和群眾的聲音,盡可能多看看第一手的材料,充分了解各方訴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就是要通過商量出辦法、出共識、出感情、出團結”,在改革的進程中要積極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通過有組織、有重點、分層次的廣泛協商,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營造支持改革、擁護改革的良好氛圍。
完善干部制度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深刻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決定》也明確提出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在黨的建設領域,要“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干部制度。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干部的工作狀態,直接關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體來看,現在廣大黨員、干部的能力素質和精神狀態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隊伍中不愿擔當、不敢擔當、不善擔當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要求“建立崇尚實干、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在選人用人上體現講擔當、重擔當的鮮明導向”。為此,《決定》要求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健全常態化培訓、完善和落實領導干部任期制等方面著手,多維度構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制度機制,讓愿擔當、敢擔當、善擔當蔚然成風,營造有利于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奮勇向前。
狠抓任務落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方向是否堅定,決定改革的成敗;落實能否到位,決定藍圖能否順利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來的。這里的關鍵,就是始終注重抓落實。如果落實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針、政策、措施也會落空,再偉大的目標任務也實現不了。”目前,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正當其時。全黨只有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實與執行,才能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真正付諸實踐,體現到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點滴之中,轉變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成效。一是實施方案要抓到位。注重抓住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堅持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找出體制機制的癥結,拿出解決辦法努力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二是實施行動要抓到位。要根據改革舉措的輕重緩急、難易程度、推進條件,部署改革推進的步驟和次序,抓好各項改革任務的統籌協調。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確保相關改革協同配套、整體推進。三是督促檢查要抓到位。對于本地區本部門的改革任務要進行項目化、責任化分解,提出改革任務清單,明確進度安排和成果形式。各項任務要到事到人,確保每一項改革任務都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四是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對已經出臺的重大方案要及時跟蹤、及時檢查、及時評估、及時整改,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五是宣傳引導要抓到位,積極宣傳改革新進展新成效,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