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援非水稻專家楊華德獲評“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自援非以來,他數十年如一日帶領專家組開拓創新,使布隆迪的水稻單產從每公頃2.5噸左右猛增到10噸,大大緩解了當地的糧食壓力,成為布隆迪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國家功勛成就獎”的外國人,也將中國的友誼和智慧播撒在非洲大地上。
主動援非,愿天下倉廩實
1964年,楊華德出生在四川省內江市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上初中時,為了提高當地水稻產量,縣里派了農業技術員來進行指導,當年村里的水稻就實現了產量翻番。自此,他便暗下決心,長大后也要做個農業技術員,讓大家都能吃飽飯。循著理想的方向,1983年楊華德從綿陽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后,便投身到農業技術推廣相關工作中。“學農必須要腳沾泥土,頭上拂露珠。”幾十年如一日,楊華德不辭辛勞地奔走在田間地頭,時常圍著老農技專家“打轉”,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015年,51歲的楊華德主動請纓,遠赴布隆迪執行“高級農業專家技術援助項目”。此前,他曾參與莫桑比克農業技術援助任務,有過一年的農業援非經驗。這一次,他被選派為中國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是個典型的農業國家,也常年上榜“世界最窮國家”和“重度糧食危機國家”。當地有近90%的人從事農業,但農業生產條件極為落后,有7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大多數人一天只能吃一兩頓飯,晚上總是餓著肚子睡覺。
初到布隆迪,楊華德就被眼前遍地的荒草、破敗的村莊、骨瘦如柴的農民深深觸動,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時光。因為淋過雨,他希望能為布隆迪撐傘,幫助他們解決吃飯問題。于是,大半年時間里,楊華德走遍了布隆迪的15個水稻種植省份,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系統調研,最終與專家組成員達成共識:在布隆迪試種中國的雜交水稻品種。
攻堅克難,創下高產紀錄
在布隆迪種植雜交水稻并非易事,既沒有前人的實踐經驗可以借鑒,又無法直接套用國內的栽培技術規程,專家組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他們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縣林格四村建立試驗田,對嚴選出來的國內7種雜交水稻進行試種。布隆迪靠近赤道,光熱資源和水資源較為豐富,水稻生長周期比四川短了30多天,原有的水稻栽培技術體系需要系統性調整。專家組只能根據水稻品種特征,結合布隆迪實際,不厭其煩地對育秧、施肥、規范化栽培進行試驗和對比。
相較于中國專家的滿腔熱情,當地農民的態度卻顯得十分冷淡。楊華德打聽后才知道,此前有不少外國專家來這里搞過增產試驗,都沒能取得成功,因此他們對中國專家也是抱著“看熱鬧”的態度。“讓實實在在的田間表現來說話吧。”楊華德決定用成績來打消質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摸索和調整,大家終于摸清了雜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生長規律和栽培要點。2016年10月,試驗田平均每公頃的水稻產量達10噸,超出當地平均產量3倍多,刷新了非洲水稻高產紀錄,引起巨大的轟動。這出色的成績令一直持觀望態度的當地農民心服口服,紛紛盛贊楊華德是非洲農田上的“魔術師”。
楊華德并沒有就此停下前進的腳步,為了進一步驗證雜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廣的可行性并完善技術規范,專家組又連續進行了三季試種。其間,他們還成功篩選出“川香優506”,完成了首個中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國家的審定注冊。2018年7月,中國第三期高級農業專家組的聘期結束,楊華德本可以回國,但因為項目需要,他選擇了留下。看著試驗田上金色的稻穗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他不停地思考著:“如何才能把試驗田的產量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呢?”
為了讓窮苦的農民能買得起種子和肥料,保證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楊華德帶領專家組創造性地提出了“生產性投入基金”模式,即專家組與當地有關部門合作,為農民提供第一季種植雜交水稻所需的農資,農民收獲后將收成的一部分投入到基金當中,這筆基金將被集中起來作為下一季的投入。很快,“生產性投入基金”模式獲得成功,嘗到甜頭的農民自覺自愿交基金,并積極投入生產,雜交水稻栽培技術的種植范圍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
授人以漁,共享豐收碩果
楊華德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他不遺余力地在布隆迪培養青年帶頭人,將雜交水稻栽培技術傳授給他們,再由他們去輻射帶動更多農民,從而建立起一個技術推廣體系。
埃夫拉爾·恩達伊克基是楊華德選定的第一位青年帶頭人。在專家組的悉心指導下,這名此前失業在家的“90后”大學生逐漸掌握了種植技術及管理知識,不僅自己通過技術致富,還作為當地技術負責人帶領鄉親們發展雜交水稻脫貧致富,成為全國聞名的創業典型,被總統破格提拔為內政部地方發展司司長。為了表達對楊華德的感激之情,埃夫拉爾·恩達伊克基將自己第一個孩子名字的中間名取為“Yang”。
像埃夫拉爾·恩達伊克基這樣的青年帶頭人,楊華德和專家組已經培養了110多名。在專家組的指導下,他們將雜交水稻種植推廣至布隆迪的15個省份56個示范村,單季種植面積達到2800公頃,單季增產1.4萬噸,全年增產2.8萬噸,不但有效緩解了布隆迪的糧食安全壓力,還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
援非多年,楊華德見證了布隆迪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修繕了房屋,學齡期孩子都上學了,還有人買了小汽車、蓋起了小樓房……為表彰楊華德在農業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布隆迪總統親自給他頒發了“國家功勛成就獎”。這是布隆迪歷史上第一次將該獎項授予外國人。榮譽的背后,是楊華德無怨無悔的辛勤付出。來到布隆迪后,他幾乎沒有節假日,每天工作10個小時、每個月下鄉25天是家常便飯,哪怕是春節也只休息了兩天。援非多年,楊華德一共才回過4次家,陪伴家人的時間累計起來不到半年,甚至錯過了獨生子的婚禮。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楊華德依然辛勤耕耘在非洲大地上,談到接下來的援助任務,他滿懷信心:“我們準備繼續集中開展技術示范和推廣工作,提升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讓更多的人從中布農業合作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