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丹東的山川湖海在柔和的光線中漸漸蘇醒,當夏日的微風再次吹遍鴨綠江畔,71名就讀于33所“985”高校的丹東籍學子,懷揣著在外求學的收獲與成長,于暑假回到家鄉參加第二屆“知丹東、愛丹東、興丹東”丹東籍精英學子社會實踐活動。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調研農業現狀;走進企業車間,了解企業文化和創新技術,在校企合作新模式下感受家鄉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丹東市不斷創新青年人才引進與培育機制,以“萬名學子留丹來丹”專項行動為牽引,開展了“知丹東、愛丹東、興丹東”丹東籍學子社會實踐、北京大學“力行計劃”實踐實習等系列活動,并圍繞干部隊伍建設、城市經濟發展、鄉村人才振興三個方面,精準打造“名校優生”選聘、技術人才入企、本土人才“歸巢”等多種引才模式,拓寬青年人才回流渠道,吸引青年人才來丹回丹就業創業,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人才智力支撐。
“名校優生”選聘
厚培事業單位后備力量
“如果大家在畢業擇業時選擇回到家鄉,除了通過省委組織部選調生考試和公務員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外,還可以依托我市‘名校優生’引進計劃,免除筆試,直聘進入事業單位……”在“知丹東、愛丹東、興丹東”丹東籍學子社會實踐活動座談會上,丹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白常凱對人才政策的推介吸引了高校學子的目光。
自2021年起,丹東市每年拿出約200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急需緊缺崗位,不設定開考比例,由用人單位自主制訂招聘計劃,自主設置招聘崗位、聘用條件和考核方式,招聘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雙一流”本科生。截至目前,全市50余家事業單位共引進“名校優生”206人,為黨政機關、民生保障、鄉村振興等領域儲備了一批優秀后備干部。
人才引得來,更要留得住。丹東市著力在“名校優生”培養鍛煉和服務保障上下功夫,形成了涵蓋引進培養使用的全鏈條管理模式。培養鍛煉方面,推行“一人一策”個性化培養模式,有計劃地安排“名校優生”跨行業、跨部門或到鄉村振興、應急處置、信訪維穩等困難多、任務重的一線崗位進行鍛煉。同時,對培養成熟、表現優秀的人才大膽提拔使用。服務保障方面,制定出臺《丹東市“名校優生”住房補貼兌現辦法》,對在丹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最高10萬元住房補貼。很多“名校優生”表示,高額的購房補貼能抵一半以上的首付款,大大減輕了年輕人的購房壓力。
“沒想到家鄉能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這么多優質的崗位和好的待遇。這次參加返鄉社會實踐活動,像我這樣畢業之后想回家鄉工作的同學不在少數,我們都想趁畢業前好好了解丹東的人才政策,爭取能選擇到最心儀的崗位。”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本科二年級的由盛坤說。
技術人才入企
助推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丹東市工業歷史悠久、門類齊全,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紡織服裝、儀器儀表等產業極具影響力,黃海客車、孔雀手表、康齒靈牙膏等品牌享譽全國,是久負盛名的輕工業名城。近年來,丹東的發展形勢持續向好,新興產業集聚,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專精特新產業集聚、創新型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局面逐漸顯現。
“這次‘家鄉行’活動,我們參觀了孔雀表業、東方測控、奧龍射線等知名企業,不僅感受到了傳統工藝蘊含的工匠精神和企業文化,更切身體會到家鄉的一些企業已經成為相關領域的技術領先者和行業領跑者。”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本科一年級的侯懿峰說。
近年來,丹東市全力招引青年人才,組織域內重點企業赴全國11省17市51所高校、2場國際人才交流會,開展“丹心納才、職等你來”人才招引系列活動,舉辦人才政策宣講會、現場招聘會571場,線上、線下推介企業崗位需求信息1.68萬條,累計吸引6739名畢業生來丹企工作。2021年,在全省率先打造“智慧化人力資源市場”,實現省、市、縣、鄉人社系統就業數據四級互通,智能互推供求雙方信息,適配度可達80%以上,近三年累計幫助各類企業與1000余名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
本土人才“歸巢”
點燃鄉村振興“人才引擎”
“我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學的也是農學專業,‘歸巢’行動給了我最好的就業選擇,讓我有機會服務家鄉。”丹東籍學子姜生祿通過“歸巢”行動回到東港市新農鎮鹿圈溝村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他發揮專業優勢,帶領村里建溫室草莓大棚2座,有效促進了村集體增收。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要靠人才來干,文化要靠人才來興,組織要靠人才來強。2020年,丹東市謀劃開展本土人才“歸巢”行動,選取東港市小甸子鎮進行試點,招錄本地戶籍35周歲以下、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高校畢業生,擔任村書記或書記助理。在3個月的試用期里,“歸巢”學子不僅能夠幫助村委會完成各項日常工作,還通過網絡直播發展電商產業,幫助村民銷售草莓、藍莓等本地特產,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試點成功為“歸巢”行動全面鋪開積累了寶貴經驗。2021年,丹東市制訂出臺“鴨綠江英才計劃”,將“歸巢”行動納入政策范圍。以縣、區為主體,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發動鎮、村兩級黨組織,“三級聯動”摸清本地區在外學子素質能力、工作意向、思想顧慮等底數,建立定期聯絡機制,向在外學子宣傳家鄉新貌、利好政策和發展前景,搭建雙向溝通橋梁,有針對性地消除學子“回”的后顧之憂,營造“歸”的濃厚氛圍。截至目前,共吸引371名大學畢業生回到鄉村一線任職。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歸巢”大學生返鄉后,領辦合作社、創辦實體經濟、開展網上銷售、經營家庭農場……用學識和智慧帶領鄉親走上“致富路”。截至目前,“歸巢”人才中有19人進入村“兩委”班子,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