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哪兒最火,估計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博物館。
辦公室里的幾位媽媽也不時地交流著:“上周末你帶孩子去哪個博物館了?”“有沒有更好的博物館推薦一下?哪兒哪兒都是人!”
其中的一位媽媽還分享了上個周末帶女兒去看展的經歷:驅車50多公里抵達近一時期京城旅游的熱門打卡地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想一睹這里正熱展的三星堆展覽。還沒走近便遠遠望見博物館入口處已排起了長隊,頂著烈日好不容易排進三星堆的展廳,結果被展柜前的人頭攢動嚇著了,“除了人頭,我們什么也看不到?!蓖轮缓脦е⒆愚D逛其他常設展廳。
據了解,原本就游客絡繹不絕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此番又有三星堆大展的加持,該館在這個暑期更是創下單日游客3.3萬人次的新高。事實上,博物館里人氣火爆的現象不只是在北京,多地的博物館都出現“爆表”情況。像上海博物館,7月中下旬登場的古埃及文明大展,開展第一個月就接待了近32萬人次。而蘇州博物館近日也通過官方平臺發文表示“本館滿負荷運轉”,每小時放出的1200個參觀名額都會“秒空”,展廳里每天都在上演觀眾摩肩接踵的盛況……
炎炎夏日迎來博物館的熱?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人精耕細作,不斷為觀眾捧出一場又一場的吸睛大展。于是,好展覽遍地開花,博物館“一票難求”的現象比比皆是。讓過去顯得有幾分高冷的博物館不再冷。
“博物館熱”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這背后是公眾與傳統文化的深度交融與雙向奔赴。綜觀國內近年來推出的高光展覽,無論是展品的分量、策展的思路,還是展廳空間、展陳設計等方面,都較前些年有不小的進步,讓人刮目相看。
不過,這個暑期,到博物館不是件易事。排隊、扎堆的體驗讓各路觀眾苦不堪言,出于對文物的熱愛和求知欲排一兩個小時的隊,忍了!但等來的卻是置身于一片人海中的無奈,難見文物“真容”!
“打卡式”逛博物館的確帶來了人氣,卻也拉低了逛博物館的體驗。畢竟逛博物館不是逛集市,一旦沒有了良好的看展環境與體驗,這種逛讓觀者恐難以實現與文物的深度鏈接,久而久之,我想也會把不少人拒之門外。難怪有人提出:面對暑期“潑天的流量”,“免預約”或許并不適合所有博物館。
無論是按時段預約、錯峰看展也好,還是延時服務或有償觀展也罷,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地不少博物館適時地開出自己的避暑“涼方”,來應對暑期博物館熱,為公眾提供更好的觀展環境與體驗。
應該說,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一件件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密碼不是逛一兩次展就能解碼的。我們期待著博物館“文化味”與“煙火氣”的有機融合,更期待其能從“到此一游”的打卡地真正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