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無錫,民族工商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江南小縣城,華麗變身為產業工人全國第二,工業產值全國第三的新興工商業城市。我們僅通過當年綢布業幾張遺存下來廣告包裝紙,來回看一下這座城市的時代風云。
世泰盛開創于1896年,應該是無錫城內開創時間較早的綢緞莊。其民國年間翻建的門樓在那一片低矮的粉墻黛瓦江南民居中鶴立雞群,十分雄偉壯觀。為凸顯氣派,其包裝紙在店門口還畫上了一輛三輪車和一輛小轎車。
時和的店堂規模是無錫綢布業里數一數二的,以至于它的店名僅印“時和”兩字就行,其廣告包裝紙品類非常豐富。時和剛翻建完店面時所出的廣告包裝紙上印著:“本莊自建新型大廈,六樓特辟屋頂花園,推銷最新綢緞呢絨,洋貨布疋定價最賤。”最后這個“賤”字很有意思,作為廣告語它完全可用“低”或“少”。這里的“賤”字恐怕略有貶義,反映了我們的民族工商業者對“洋貨”的蔑視。其左下方還印著“聘請虹(紅)幫專門技師,裁剪新裝,式樣新穎”。“虹幫”現在一般稱“紅幫”,其是否透露出那些裁剪大師都聚住在上海虹口一帶,不得而知。
與時和齊名的日新綢緞棉布莊雖營業時間不長,但其興旺時也曾與世泰盛、時和一樣,在上海開設分部。它的“申莊”就在上海的天津路,天津路緊挨著無錫人扎堆居住的無錫路。說起近代上海移民群體中對其影響最大者,無疑是江蘇無錫和浙江寧波。無錫人創實業,寧波人搞金融,這在上海灘是聞名的。從蘇州河以南、黃浦江以西那一片區域地名,就可以看出這兩個群體的相互交融情況。蘇州路南面就是上海開埠時期被稱為“領事館路”的北京東路,北京東路南面就是北無錫路和南無錫路,南無錫路南面就是寧波路,寧波路再南面就是天津路。南北兩條無錫路形成了一個無錫小區,而在它東面,隔兩三條馬路就有一個規模相似、距外灘不遠的寧波小區。所以,日新綢緞棉布莊把上海分莊開設在天津路,或許就是因“無錫路”和“無錫小區”做其后盾。



懋倫綢布莊開在日新隔壁,與時和、日新比肩而立。它的廣告包裝紙下方印有其商業電臺的周波呼號,并注明“節目單函索即奉”。無錫地方不大,但商業電臺有好多家,足見它當年在全國的經濟地位及與上海緊密的聯系。
20世紀初葉,受上海影響,無錫先后出現過十四五家民營商業廣播電臺。主要有華美、振祥、時和、世富、興業、國泰、吉士等,其中漢昌路華美電料行開辦的華美電臺,是無錫最早的民營商業電臺。時和綢莊緊跟其后,于1931年從上海買回一部電臺,在店鋪二樓開辟播音室,1933年上半年正式開辦“時和綢莊廣播電臺”,波長970。至今,在無錫博物院我們仍能查找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當時民國政府交通部長簽發給時和綢莊的民營廣播無線電臺的紙本營業執照。
時和開辦電臺的目的,當然是做大廣告,宣傳時和的新品種、大減價消息,同時還為其他行當做廣告,如藥材、南貨等,收取廣告費。其電臺的文藝節目豐富,五花八門,有時興歌曲、國樂、蘇州評彈、無錫灘簧,還有佛學會的誦經、地方風土人情、掌故等。開設的欄目有《無錫氣象》《佛學》《滑稽》《平劇》《獨角戲》《彈詞》《文學與醫學》等。時和電臺一播放節目,不但無錫的商業街上聽眾擠破門檻,就連常州綢緞店的顧客也競相收聽。該臺作為無錫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商業電臺,無形的電波在天空織成了信息網,給時和招來了湖南、江西諸省的客商,連新加坡的華僑也發來聯系的電報。
時和辦了電臺,日新和世泰盛也不甘落后,相繼辦起電臺。日新綢莊辦了個“興業電臺”,世泰盛辦了個“世富電臺”,大做廣告。據當年興業電臺的負責人回憶,當時除日常播出外,他到上海進貨,每天上午要與無錫店里通電話報行情。而逢線路緊張時,他就與上海大中華商業電臺聯系,約定通過電臺報行情——布價漲就播《全家福》,跌就播《捉放曹》,先漲后跌就放《追韓信》。

云裳綢緞呢絨局是當年一家用足了明星效應的綢布店。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電影無疑是一種極為高雅的藝術,看電影也是一種極為高檔的享受。那些電影明星頭頂光環,成為了人們追逐的對象。這家云裳綢布店,在開業時就利用了大眾的心態,邀請當紅電影女明星陳云裳前來剪彩。店名也取作“云裳”,而云裳在漢語的釋義就是“仙人的衣裳”,加之請上了陳云裳,想想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大豐源記綢緞洋貨莊的廣告包裝紙與名稱一樣,十分洋氣。雖然如此洋氣,可筆者卻找不到它的來龍去脈。據一位對無錫廣告包裝紙頗有研究的學長介紹,他收藏有另一種白底藍字的大豐源記綢緞洋貨莊的廣告包裝紙。筆者這幾張粉底紅字廣告包裝紙是從一友人手中花了高價才獲得的,筆者對此本無收藏的意愿,但這幾張廣告包裝紙的品相實在太好、太誘人了。其每張都呈出廠狀態,沒有包裝使用過的痕跡。這也說明,或許此店歷史不算長,故查詢不到它的信息。這種粉底紅字的廣告包裝紙,左上角和右上角都采用玫瑰花作裝飾,中間是一行龍飛鳳舞的英文“無錫大豐綢緞莊”,是所見民國時期綢緞莊廣告包裝紙用洋文用得最花哨的一張。


